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什么是勤奋的正确打开方式?

发表时间:2017-02-14 13:42:07来源:点击:
分享到:

1、勤奋,是一件目的性的事。


勤奋并非像牛一样埋头犁地。牛看起来很“勤奋”,但犁地却并非它的本意,它仅仅是在干一件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苦力活而已。


牛对自己也不会有更高层次的规划,它可能只知道,在这里走来走去,到点了就有吃的,于是就走来走去,并不在意其他的事情。


别笑话牛,很多人做事很类似,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勤奋是为了什么,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是啊,生存需要的确也是目的之一,但为什么你在这里做销售,而不是在那里修水管?为什么你去大楼做保安,而不是去工地搬砖?很多人一言以蔽之——钱。收入哪高就往哪去。


这样的勤奋,是不可能再往前进步了,因为他们的勤奋除了换到当天的口粮外,根本没有定向积累效应,就算因为长期工作得到了某些积累,也是被动积累。而这种没有主动把控方向的被动积累,一般说来,进步效率都是非常低下。


做好一件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目的性地学会做事的方式,而这样的积累,只能建筑在定向的基础上,否则积累的效率很低。


2、勤奋,是一件内生性的事。


第一点中说了:勤奋,是一件目的性的事。那么有目的地让别人知道自己勤奋,是不是也能是勤奋的目的之一呢?


真正勤奋的人,很少对外界宣称自己有多勤奋。


比如经常深夜发朋友圈,拍一张笔记本的照片,配几句“今天又要通宵了”之类的,就离真正的勤奋有一定距离。


姑且不论这种勤奋产生了多少价值,就是朋友圈里有不少莫名其妙的“心疼”、“崇拜”和“点赞”就已经容易使这种勤奋偏离轨道。面对大量的掌声,当事人就更有可能将本来有可能可以更有效率完成的事情带到深夜去完成,而这种勤奋是否比其他时段更有意义,值得商榷。


所以这第二点就是:勤奋的内生性。


勤奋,可以看作是加速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假如一个人拥有关于勤奋的正确认知和方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勤奋的动力是内生的。而有些人之所以需要他人的认同才能在压力下“逼迫”自己不得不勤奋,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做事的真正意义,因此勤奋的动力是需要“外求”的。


外求的勤奋虽然也能提供动力,但由于其非内生性,时效就比较短暂,等有了下一个目标以后,只得再次外求,这样的勤奋缺乏持久力,就无法持续击败惰性。


3、勤奋,是一件讲效率的事。


很多人看勤奋只看时长,以为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长,就是勤奋,其实这并不准确。


以前念书时特别贪玩,被父母关在房间里学习,一整天下来,父母以为总归是有点收获,其实并没能做几页习题,还间接培养出了“左手跟右手打架”都能打一整天的本事。


所以如果你真的要将“时长”往勤奋上套,那么请至少将“有效时长”套在上面。


那么是不是有效地专注做事就可以算作是真正的勤奋了呢?


也没这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一天只能有24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普通人满打满算也就是最多18个小时左右,那么这18个小时哪怕一点不浪费,都用于各种你认为的“勤奋”,是不是就可以产生什么神奇的事情了呢?


也不容易的。比如我想要干的事太多,每天24小时肯定是不够的,那怎么办?只能砍掉一些,砍掉哪一些呢?这是个问题。


所以勤奋的效率要点是:将你的有效勤奋用在刀口上。而这几乎是比勤奋的有效时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因为你首先得分得清轻重,同时还得是个出色的规划家,不仅是对事情本身的规划,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整体规划。


看看好像挺容易,不就是选择嘛?其实不然,要将勤奋真正用在刀口上,需要“辨识、规划、克制、果断、执行……”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做到哪怕一次,怎么会容易呢?


世人皆知勤奋好,所以才会说“道理我都懂”,但,真正的勤奋,可有几人得见?见都没见过,就不用说践行了。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悟到一些东西,并找出适合自己的“勤奋”。

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