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中国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发表时间:2018-07-09 15:24:36来源:点击:
分享到:

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形成相对统一的企业伦理和组织规则,既有必要,亦有可能。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成人礼”,也是中国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石。通俗地说,中国企业需要一整套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的规矩。除了在对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外,必须建设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准确定位、科学推进、助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激励人、塑造人、培育人的效能。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市场规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和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


(2)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


三、不断强化合同信用管理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中国企业要深刻的认识到“守合同重信用”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塑造企业形象是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抓手。守合同重信用是企业树立良好信用形象的基础。中国企业首先从强化良好的信用意识环境入手,建立健全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从机制上推动企业自觉形成“守合同重信用”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强化员工的诚信行为。中国企业的员工,包括企业的高管层,都坚持按照诚信的要求做事,核心是提供诚信产品和服务,对企业的不诚信行为进行坚决地抵制并积极上报,做到不生产销售劣质产品、不污染环境、不提供虚假证明等。中国企业坚持打造诚信文化,把明礼诚信作为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大力提倡诚信、守信、公平竞争、讲信誉的优良风尚,要求人人争做讲信誉、守信用员工,让个体诚信带来更好的组织诚信。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企业形象塑造的英文缩写)战略,这对提升企业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应该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和谐是企业稳健、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许多基业长青的长寿企业都很注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和谐。注重外部和谐,就会使企业得到外部环境的保护和支持,使企业成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和友好者。保持内部和谐,就会使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感到公正、公平,从而维持合作关系,同心同德致力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企业的公正在于能力和绩效原则。能者上,庸者下。组织内部需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企业根据价值贡献分配利益,注重资本原则和知本原则的统一,重视多种形式的分享,保持利益结构的动态平衡,妥善处理新老团队、内生外引团队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始终具有动力、压力和活力。


企业的文化必须是开放的,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在开放中鉴别、比较、选择和融合。同时,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企业文化必须与之积极、有效互动,而对挑战及时作出回应。从企业成长的历史过程看,风一程,雨一程,山一程,水一程,企业文化也势必动态演进和变化。不变的是优良的文化基因和“基石”(“基本原则”),其他部分因时而变、随物赋形。


中国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中国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例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例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企业创始人、领导者等,其基本宗旨和使命在于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久,使之为客户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企业领导人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并信奉“企业宗教”:企业不是手段,本身就是目的,是根本价值。


企业应为全体成员提供合乎人性的文化环境和组织氛围。尊重的,平等的,透明的,公正的,温暖的,积极的,正向的,简单的……,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水的美,鱼知道。


七、企业的文化风格是“军事型”和“校园型”的融合。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强调统一、规范、协同和效率,又强调自主、灵活、创新和创造。既有战略创新力,又有战略执行力。摒弃“家长制”和“一言堂”,注重权力制衡和决策民主;引入“自组织”机制;使组织具有弹性和开放性。


企业应弘扬谦虚、谨慎、勤勉、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充满激情、敢于超越、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同时,以科学精神和专业原则,发现事物真相,遵循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倡导就事论事;精益求精,重视细节,持续改进。


中国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国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保护环境、构建企业内外和谐关系、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等。要以处理劳资冲突和环保问题为主上升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爱邦社 

来源:邵学全政企智库

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