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19日,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企业应用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邹广文教授就《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 什么是企业家?简单来说,能不能把经营企业作为一项人生事业去做的人,也就是说企业本身就是我安身立命的平台。我觉得当今中国社会,不光企业,我们放眼中国的其他行业,发现这种行业错位现象太多太多,不能一心一意去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当今中国社会大学的校长很多,但教育家很少,老板经理很多,但企业家很少。为什么?我们说很大程度上能不能检验你是不是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企业家,那一块试金石就是你所从事的行业是不是你的人生事业。我觉得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的老板更多的是把经营企业作为自己的权宜之计,作为自己赚钱和谋生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人和人交往是目的,和目的的交往,是心与心的碰撞,像刚才心玲老师给咱们做的互动,这个是目的和目的之间的碰撞,而不是手段和手段之间。所以,我觉得首先,中国企业家很少。当企业家很少,企业家精神这样一种自觉就很难达到。什么叫企业家精神?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下一步中国企业文化成长非常重要需要研究的层面,未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可能应该从三个层面着手,首先从高层层面思考:什么是企业家?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 邹广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第二个层面,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层面思考:我们企业都要依托这些执行力,更多要探讨和培养团队精神,要倡导团队沟通、团队合作。 第三个层面,对于一线员工层面思考:要探讨的是工匠精神,党中央在这方面也有好多倡导,大国工匠,现在专门有这样一个专题片,工匠精神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绕不开的话题。大家想想,本来中华传统文化当中能工巧匠有很多,但是今天为什么我们又要倡导工匠精神呢?还是那句话,我们太浮躁了,由于整个社会的浮躁,导致了我们每个人的浮躁,所以我们不能一心一意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所以就导致了今天中国产品的粗制滥造、傻大黑粗。 为什么我们提出“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给我们的生产厂家提出的一个基本任务,你的产品不合格,你的产品不能切实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一方面,老百姓上日本、韩国去扫货,另一方面政府这边又在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说明什么?供需不对称,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要供给侧改革,但是还要强调需求侧的改革。你老是强调需求方要爱国、要买国产车,问题是老百姓这一生买几辆汽车?我很爱国,但是车不爱我,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就给企业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不过关,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老百姓不买账?工匠精神实际上更多的是让大家沉下心来,至少在我的汽车流水线上,我扭的螺丝,我要对得起我自己、对得起我这份职业。如果这个产品在我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那是对我名誉的一种损伤,所以说有没有这种精神?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我的这份工作、来爱护我这份工作的成果。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讲,或者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来讲,这就是我们国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要解决的问题。 刚才完美集团的胡总有几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大道至简,真理是朴素的。北京大学有一位哲学家叫冯定,他写了一本书叫《平凡的真理》,道不远人,为什么这么讲呢?刚才胡总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最直观表达,你看老百姓说的话真的是非常简单,可以说孩子都能听得懂,但是,中国文化更重要的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知的东西和行的东西应该统一起来,这是阳明心学非常重要的东西。 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比如说在中国传统文化跟企业文化的对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诚信。诚信这个词实际上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是诚,第二个是信。什么是诚?我在指导博士生写论文的时候,我说你们谁敢挑战一下自己,比如我的博士论文就叫“说诚”,能把诚这个字说清楚,从历史到生活,把它说清楚,那你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当中是填补空白的。我们天天喊诚信,但是你发现我们经常好多问题恰恰是不了了之。 我个人认为当我们说诚的时候,你看中华传统文化怎么讲?孟子讲,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也说诚看起来是做人的规律,做人的准则,但实际上它所表达的是自然规律。大自然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人生有四季,就像自然一样,一个庄稼比如我们撒一粒种子,它从破土而出、生长发芽、最后结出果子。作为一个孩子,怎么实现人生,每个季节要把每个季节的事做好。所以,人们要从自然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就叫天人合一。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讲,人生不要做错季节的事情,春天一定要把春天的事做好,不要老想着秋天的事。某某学生博士没毕业,拿到一个专利发财了,我说你别想了,你学的是哲学,哲学就是要守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没有一定量的读书积累,你在哲学界怎么能有所收获,秋天也不要想春天的事情。总而言之,人生一做错季节的事情那是反天道、反自然的。 所以什么是“诚”?孟子这句话确实对我们有启发,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回过头来对我们企业家而言,企业的经营有没有企业经营之道?企业文化核心不就在探讨企业经营之道吗?所以说我觉得企业讲诚其实就是知道自己,不但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我觉得这个诚就守住了底线,什么事不能做,大家想想,这不就是进入到我们的信念层面了吗? 第二个字,什么叫“信”呢?简单来说,我理解的信就是不需要讲道理,如果我给你讲一番道理你才相信,那就变成有条件的信,信是一种无条件的坚守。所以有一个词叫坚信,你看咱们的国家领导人经常慷慨陈词,我坚信只要我们怎么怎么样,我们就能怎么样怎么样,学理上说得通,因为信不需要讲道理。 前几年咱们温州高铁脱轨,咱们的新闻发言人说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仔细想想,信是不需要讲道理的。反映了什么问题?哲学在很多理念,在最高层面的理念上是不需要讲道理的,因为那是人一生去守护和坚守的。就像胡总讲的,举头三尺有神明是科学吗?不是科学,我睁开眼睛看不见神明到底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去守护的东西。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读大三了,我记得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突然回来问我,老爸,人为什么要做好人?比如有一天问我,人死是怎么回事?我说你怎么问这个问题?说我们小朋友的姥爷死了,我说死了就是不在了。他说不在到哪去了?总而言之你发现对死亡的追问就是一个非常哲学的问题,因为你不懂得死,人的生就没有意义。所以他问我人为什么做好人?我心想孩子怎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所有的回答,你想想怎么回答孩子?你怎么去回答你都发现这是把一个无条件的问题变成一个有条件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做好人,这是一个无条件的,它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我最后怎么回答孩子?我说你是不是人,他说我是人,是人就要做好人,以后不要再问这个问题。大家想想是不是,你所有对好人的理解,孩子你要做好人,做好人可以入党入团提干,以后中组部选调你,以后可以当领导。这是不是把好人理解得太苍白了?有条件的好人还叫好人吗?所以,我们必须从小给孩子植入一种信念,人等于好人,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信念。所以说,当我们谈信念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从这个层面来谈。 但是我想这些理念灌输到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去,那可能对我们员工的素质提升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总而言之,我从1992年开始在大学讲企业文化课程,可以说追踪了中国企业文化成长的历程,也走了上千家企业。但是我的一个基本感觉,企业文化的核心是重在化人,帮助企业员工真正实现由一个社会人转变成为企业人,这就是企业文化要做的工作。 但是什么叫企业人?全身心融入到企业的员工才叫企业人,也就是说管身体是靠制度,管心灵要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所以说企业文化最根本的层面就是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所以我要感谢方太、完美等等企业以及各位企业家朋友们,感谢你们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我们企业管理、企业人塑造的对接当中所做的工作,再一次感谢大家! 来源:正和岛致良知商学院 作者:邹广文
企业管理
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如何?清华大学教授这样说…(下)
发表时间:2017-11-21 13:52:02来源: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