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自古有之的词汇。“文化”由“纹化”演变而来,“文”即“纹”,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周易.系辞传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痕迹,引申为教化之意。“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出自《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大意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百姓能遵从文明礼仪,并普及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二、以人为本,企业、员工共同发展是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 盲目照搬、模仿西方或国内知名企业文化经验,重表面,轻本质 首先是企业文化的系列理念,企业愿景、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等等。此外,就是企业的VI视觉识别系统,通过明确标识文化的统一规范运用,对内征得员工的归属感,对外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最后,通过所谓的企业文化诊断提升,形成了企业文化手册、VI手册等一系列沉甸甸的丛书。那么,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的成效到底如何呢?企业核心理念都被醒目贴在了墙上,员工整齐的工装上都镌绣着企业的logo,而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否与企业历史、传统、特点相吻合,是否被员工从思想和行为上认知、践行,是否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DNA,则另当别论了。 (二) 企业文化因领导的更迭而改变,文化缺乏传承性,不能一以贯之,善始善终 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或“领导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企业领导者更迭频繁,一般三到五年就会更换一任。多数企业领导者都想在任期内彰显自己的管理思想和风格,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性和持续性。这样的结果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你唱你的调,我唱我的调,甚至新任否认前任的文化观点亦屡见不鲜。久而久之,就导致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能有效的传承和积淀,更不能在企业长期管理实践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三) 企业和员工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些企业的文化理念,“企兴我荣,企衰我耻”、“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遵守厂规厂纪,争做优秀员工”等等。这些词语的中心意思主要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员工要努力工作;而企业发展了,员工的理想与诉求,却未提及。这是典型的以企业发展赢利为中心的文化。曾经辉煌一时的美国安然公司,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安然的员工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团队整体凝聚力不强,赌场文化盛行,造假账和高层腐败大行其道,最终将帝国大厦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三、润物无声,抓好载体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关键 (一) 示范带动,领导是企业文化最佳传播大使 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春秋时期,楚灵王以细腰为美,因此楚王赏识的大臣、士子们,都节食减肥,屏住气,勒紧腰带。结果许多人黑瘦枯槁,必须扶着东西才能站立起来。故事后来以“楚王好细腰,朝野多饥色”来命名,耐人寻味。同样,一个企业领导的做人处事风格和喜好,直接决定着员工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追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在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为企业谋发展,为群众谋幸福,员工才会拥护爱戴你。可以说,领导干部做一件有失公平正义的事情所造成的损失,是通过千言万语也无可挽回弥补的。一个企业风气好,群众就具有凝聚力,安定团结,齐心协心地实现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 (二) 交流沟通,搭建员工反映诉求意见有效平台 “和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大家都有饭吃、人人皆能发言的状态。一个企业,在满足员工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就要注重人本管理,及时回应解决广大员工的意见诉求,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 细节入手,引导员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每位员工在工作中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得日常表现,是企业整体员工队伍素质的呈现,也是企业文化人文内涵的呈现。当我们看到脏话连篇、随地吐痰、衣着不整的个别员工形象时,必定会联想到他所在的单位、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理念体现的神经末梢在员工,一语蔽之,抓员工的礼仪礼貌和行为规范要脚踏实地去引导落实。好的行为习惯,逐渐渗透固化,便成为自然。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都将面临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更彰显出企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性。员工对企业文化认知、认同、践行,是企业文化取得成效的具体验证。只有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载体建设,才能让员工从心灵深处认同企业文化,才能引领和塑造员工积极、健康、向上的行为,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能为企业的基业长青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