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党政机构、国有企业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的深入,“文化自信”也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备受人们的关注与谈议。 根据百度的标准定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组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从这个定义来看,文化自信并非国家民族和政党的“专利”,对于企业来说也同等重要,它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抑或说是文化对人心影响的最终结果。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真正从哲学层面形成一种信仰,使得基于其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可能。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讲,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自信,源于国家民族在持续进化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财富与先进观念;对于红色文化的自信,源于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发展;对于改革开放市场文化的自信,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现代观念的普及等多个方面。 一言以蔽之,文化自信绝非凭空而来,而是以文化影响下所取得的具体成果(尤其是显性成果)为基础,逐步累积而成的。 从企业层面谈文化自信,其依据也必然是在过往经营管理思想影响下,企业所创造的经营业绩与核心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品牌效应与行业影响力等因素。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组织的文化自信,其本质是对这个组织核心思想观念的自信,这里面包括对于组织存在价值的回答、对于组织发展方向的描绘以及组织共享价值观念的界定,简言之,就是对于组织使命、愿景与价值观的自信。 组织使命回答了组织存在的意义,对于组织使命的自信,可以帮助组织找到自身的定位,从而激发每一位组织成员的内驱力。 组织愿景描绘了组织未来的蓝图,对于组织愿景的自信,可以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从而牵引每一位组织成员朝着理想目标不懈奋进。 组织价值观界定了组织共有的价值标准,对于组织价值观的自信,可以帮助组织在处理重大问题和关键矛盾冲突时提供是非评判依据,从而明确整个组织及其每一位成员的关键行为指引。 建立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对组织过往优秀历史经验系统总结、有效传承的基础上,结合对组织当下所处宏观环境、生存状态的理性考量,从哲学高度确立组织持久的精神信仰,为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动力源泉。 而提升文化自觉,是唤醒企业对文化价值的觉醒、使命和担当。 什么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一个企业的进步亦如是。企业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一种主动行为,是指企业家和企业上下全体员工对其企业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对自身企业文化来源、特征和导向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由上而下具有文化的忧患意识,顺势求变,根据时代、市场、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而变化,吸取其他标杆企业的文化长处,与利益相关者文化互惠共赢。 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具有文化自觉的。马云先生曾说:“外界看我们,是阿里巴巴网站,是淘宝,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价值观。”在阿里巴巴的选拔及考核中,价值观考核甚至占到总体绩效考核(KPI)的百分之五十。每个月阿里都要对每个员工进行一次考核,具体考核的内容包括六大核心价值观(也被称为“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和敬业,每一项价值观又分为5个小项,总共30条考核细则。与考核相对应的是处罚措施,如果员工价值观考核不及格,将被毫不避讳地称为“野狗”员工(“野狗”一词出自新世纪周刊的采访稿《阿里巴巴价值观保卫战》),会直接牵涉到收入,而如果出现完全违背价值观的行为会遭遇严厉处罚甚至开除——比如曾经发生的“阿里员工因违规抢购月饼被辞退”的事件。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资本留的血都是文化流的泪。财富如水,文化是源,离开了文化自觉,任何财富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改革开放以来,欲望是中国企业创造财富的一个动力,但是欲望也需要制约,如果离开了文化自觉,没有价值来源的终极思考,不经约束的欲望就会让企业连悲悯之心和道德感都抛到脑后,三鹿风波以及最近的幼儿园风波不过是其中的最鲜明案例。我的客户同仁堂是一家著名的百年老店,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标杆。同仁堂有个百年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百年风雨同仁堂,多少代员工一直将这句训词作为从业的标准。如果有违,便不合规范。这便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