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永恒的职场命题,答案却总是很主观的。说到底,无论是否待在舒适圈,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正向地追逐梦想、追逐舒适度。
舒适圈 comfort zone,在不同场合中的自在程度。越熟悉的环境就越轻松自在,但如不试着走出去,成长也会有限。 贴士 如何跳出舒适圈 主动克服恐惧,而不是逃避。 恐惧感表明了这件事在你的舒适圈之外,在你克服它时,你已经开始扩张你的舒适圈了。 打破习惯,换种方式去做事。 做套路外的事,不管多小的改变,你都在一点点走出舒适圈。 试着爱上不安的感觉。 这是走出舒适圈的关键,不安往往暗示自己在成长。 不断尝试新事物。 比如每周做件没做过的事。 “舒适圈”这个词,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提及。当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是应该跟随变化,不断走出舒适圈,将生命延至无限的可能性;还是让自己待在熟悉的环境中,过舒服的日子?这已成为职场人迟早要面对的课题。至于究竟该如何做?标准答案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舒适“圈”住内在潜能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又一个圈圈,我们都在圈圈里生存着;而舒适圈就是让我们最舒服自在的一个圈子——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在惯性的运作下,轻松自在,不易紧张。而我们中的多数人,可能早已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打转。比如,具备一项很强的能力,可以在自己擅长的工作上做得很好,但懒得动脑学习此外的任何事,总想待在安逸的“舒适圈”中,一旦跳出这个界限,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四处碰壁…… 待舒适圈里,其实无可厚非,因为人的天性就是追求舒适、逃避压力,但如果因此就不敢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发挥内在潜能。有一个关于“舒适圈”的理论是:“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想动脑筋;但若把人带到比较险恶的环境,经历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变得成熟。” 跳着跳着他就赢了 而纵观职场上取得很大突破的成功人士,多数都是跳出“舒适圈”,去接触新事物、应对新挑战,不断扩大人生的半径。目前担任上海一家在线英语学习平台业务总经理的Maiko Lin,便是一个代表。刚满41岁的他,在回顾自己的人生路时,发现自己几乎每隔十年就会跳出舒适圈,跳到原有的轨道之外。 第一次是在10岁时,被迫跟随父母从台湾移民到加拿大,硬着头皮用一年时间克服了英语交流障碍;第二个十年,大学毕业加入美国一家家具贸易公司,工作五六年、成为一名职场老鸟后,他选择放弃总部更好的待遇,选择到中国开拓新业务,用他的话说就是,“最终结果怎样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看到,依靠努力,自己的生命将会慢慢延展至无限的可能性。”回国后,发现业务中很多人因为英语不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又在第三个十年放弃老本行,成为一名老师,并在第四个十年,从CEO特助做到业务总经理。 Maiko Lin说,“每当迈出重要一步,我也曾有过犹豫,但很庆幸在该逃离自己的舒适环境时,不管主动或被动,我都没犹豫,选择了坚持,并始终保持着创业家般的冒险精神。” 另一种观点 了解真实的自己 舒适圈就是理想生活 待在舒适圈,就错了吗?并非如此。舒适圈说到底是个很主观的概念,它也很有可能就是让你最放心的生活方式。 某种程度上,舒适就像是自己的潜在直觉,它会在无形中向你透露出最佳答案;而且舒适圈也并非一天促成,它同样需要时间打造,对部分不想脱离舒适圈的人来说,或许意味着Ta现在拥有的一切已足够;那么此时拥抱舒适,就是尊重自己。 总之,当你了解自己真实的模样,自在与自信便会与你同在,你也不需刻意去找不同的乐子。生命很短暂,没什么会天长地久,何不让自己活得安心、舒适? 奔跑吧少年!当你老了,才有资格用安逸安详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