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曾应明,1954年9月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先后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任湖南湘绣城总经理。爱好文学和美术,是湖南省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是湖南省民间工艺产业化道路的开创者,他所创办的湖南湘绣城企业集团, 拥有直属企业十二家,配套企业64家,成为全国最大的刺绣产业基地,为湖南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8岁那年,他建了一座“城”。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曾应明辞官“下海”之后,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第一个奋斗记忆。
如今,年近六旬的他,依然把自己放进这个充满诗情画意、又满载梦想的“城”里,不曾离去,也不曾忘记。
因为,这座因湘绣而闻名的“城”,不仅见证了湘绣产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经历过的“阵痛”、发展和繁荣,也记录了曾应明浮沉湘绣行业的坚守与付出。
逆流“下海”
翻开曾应明的履历表:他出生于湘绣世家,曾先后在长沙县委组织部、长沙市委宣传部、湖南省服装研究设计中心、长沙市进出口公司等单位任职,其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如果没有‘下海’,我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种格局。”
但是,人生从来都是充满未知数的。改革开放以前,当其他行业都在恢复过程中时,湘绣行业的发展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1976年6月13日,《长沙日报》(《长沙晚报》的前身)以《湘绣工人创新路》为题,对湘绣行业的技术创新和题材创新进行了整版报道,介绍了当时的湘绣企业充分运用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讲话精神和“抓革命,促生产”的景象。这也是古老湘绣放异彩的最好证实。
“那个时候的湘绣大多生产于国有企业,其主要用于出口,一年的产值有近千万元。”曾应明回忆,在计划经济时代,湘绣一般被用于装饰品的较多,通常,一户人家的家里有一幅湘绣作品,那是高贵、富有的象征。
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湘绣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阵痛”。
作为一门艺术产业,湘绣被推上市场的风口浪尖,能否乘风破浪,走好、走稳市场经济这条路?大家都没有底,也并不看好。
时间印证了一切。在这场大浪淘沙的市场洗礼中,湘绣产业的确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乡镇湘绣企业的崛起,个体绣庄的诞生,强烈地冲击着国有、集体企业。其中,占全省湘绣行业产业产值70%的长沙县湘绣厂,便在那个时期倒闭,这不仅为湘绣产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也直接引发了湘绣企业倒闭的多骨诺米牌效应。望城县湘绣厂、沙坪湘绣厂、长沙市湘绣厂相继关门或改制……
辗转政界各个单位的曾应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虽然轮换了很多岗位,但从小经受湘绣熏陶的他,对湘绣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1993年,曾应明放弃了那个年代特别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正式从长沙进出口公司的高管岗位辞职,进入一家台资湘绣企业——湖南龙腾工艺服务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一时间,曾应明的“下海”成为了他朋友热议的话题,大家都认为他不理智,进入了一个“快死的行当”。
然而,他心里非常清楚,“这才是我该走的路,我要让湘绣产业再现辉煌。”
建起一座“城”
辞官从商之后,曾应明清楚,要扭转湘绣产业的颓势,首先得扭转人们对湘绣产业的偏见。
当时,由于湘绣产业的滑落,各大媒体开始纷纷唱衰湘绣产业,《湘女的忧思》《湘绣出口堵在哪》……类似这样的文章频繁见诸报端。
“看了这些文章我很生气,因为这些观点会影响社会大众,更会影响一个产业。”对此,曾应明曾直接去了某报社,与报社总编辑进行了激烈争辩。他认为,湘绣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暂时的衰败,只是因为产品结构不当的原因而引起,并非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如何调整产品结构?曾应明提出,湘绣产业要走“大众化、日用化”的道路。而在此之前,湘绣一直走高端路线,主要做装饰品,这样不接地气的产品,在市场中很难有竞争力。
在湖南龙腾工艺服务有限公司,曾应明一上任就对湘绣的产品结构进行了颠覆性的调整:把公司日用类湘绣产品的生产比例提高至80%,装饰品类湘绣产品的生产比例降低至20%!这一调整不仅让湘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更带动了整个湘绣产业的结构调整。后来,各大湘绣企业纷纷效仿湖南龙腾工艺服务有限公司的成功模式。
湘绣产业逐渐“回暖”,曾应明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默默地谋划“一盘大棋”。
“湘绣综合了诗、画、书、印、绣五种艺术元素,如果不能形成产业链,将上中下游联系起来,很难做大做强。”2003年,曾应明积极利用各方资源,拉来了韩商、台商和湖南龙腾工艺服务有限公司一起注资,计划修建湖南星沙湘绣城。
当时,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疯狂的事。毕竟,纵观国内,还没有一个绣种拥有属于自己的“城”。然而,曾应明敢于“吃螃蟹”,他希望,利用这个“城”以一业为主,带动多业发展,让工厂带动市场,让艺术产品带动非艺术产品。
2006年10月,湘绣城拔地而起,成为当时湖南文化产业的一个新地标。它是一个集湘绣、服装、家纺、陶瓷、银饰等特色工艺的生产、表演、观光展示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团,也是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基地及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这座“城”的诞生,彻底激活了湘绣产业,各类湘绣企业慕名驻扎于此,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这里还专门成立了湘绣社区,有2万余名居民在此居住。到现在,湘绣城的年产值超10亿元,占全省湘绣产值的三分之二。
谈及湘绣城的过往,曾应明一脸自豪。经常有人会问他有没有后悔放弃仕途,他总是很平淡地回答:“如果我没有‘下海’,湖南就将少一座湘绣城。”
今年7月18日,湖南湘绣产业科教园项目在长沙县正式启动。
顺势“出海”
如果说,由厂到“城”,是曾应明留给自己的第一个奋斗记忆,那么,由“城”到园,将是曾应明留给自己的又一个奋斗记忆。
今年7月18日,由曾应明积极推动的湖南湘绣产业科教园项目在长沙县正式启动,开启了湘绣产业由“城”到园的迭代升级。
按照项目规划,该项目共分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十大工艺美术产业”产品生产基地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湖南湘绣科技园主体工程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194575平方米,总投资额为7亿元。
“科教园主要解决湘绣产业接班人的问题。”曾应明说,湘绣城解决了湘绣的市场和生产问题,而湘绣的传承问题依然靠着传统的家传教育,这严重制约了湘绣产业的发展。湘绣科教园完工以后,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每年将培养湘绣、服装专业人才3000人以上,同时湖南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可容纳湘绣、服装、工艺美术生产企业近百家,形成20亿元的年生产能力。
在做大做强湘绣生产力的同时,曾应明还把目光放到了国外。
“销售基地建在国外,不仅有利于提高品牌价值,还有利于将产品由国内品牌提升至国际品牌。”曾应明说,2016年湖南湘绣城在澳洲创立了中国刺绣行业第一家海外企业——澳大利亚BAODI(珍宝)有限司。今年4月,经相关部门批准正式投资营业,4个月时间目前已经完成湘绣营销近50万美元。
“湘绣在国外市场非常受欢迎。”曾应明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湘品出湘”工程的推动,湘绣进军国外市场的步伐会越来越大。他有信心,今年澳大利亚宝地公司的销售额可超100万美金。
“历史的机遇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平台,我只不过是迎合历史机遇,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曾应明坦言,改革开放40年,只是湘绣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一个篇章,未来,湘绣产业复兴之路还有很长、很远。而他,将始终不改初心,守护湘绣的点点滴滴,“我的一生离不开湘绣,就像农民离不开土地一样。”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