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书画名家

书画名家

未君| 带你读懂一幅画背后的隐秘之境

发表时间:2023-07-05 09:16:43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来源 | 网络

一位少年的孤独与漂泊

文/未君

01

仗剑走天涯

古人的漂泊,也是夹杂在清新幽静,闲情逸致,萧瑟凄凉之意境中的。但更多的却是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游子才会漂泊在那遥远的天涯海角。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一曲小令,其意境深远,构思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的独特艺术魅力不知倾倒了古今多少文人骚客,才子佳人。

古藤缠绕的老树,在黄昏时分,有一群即将归巢的乌鸦。而身边就是小桥,流水,以及炊烟四起的几户人家。在通往远方一条古老荒凉的道路上,夕阳缓缓落下,这是深秋的落幕,一匹纤瘦的马正踽踽独行,而他的主人现在不知漂泊在何处。可谓思乡之苦,漂泊之凄,像断了肠一样!

少年时读此诗和现在读此诗,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境。而宋人辛弃疾的一首词同样道出了多年漂泊在外一名游子的心境,更使人联想到行旅的困顿与前途的渺茫。在秋天的表情里,似乎都能找到一丝不悦、一丝紧张、一丝不安与无奈的忧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未君《天涯路》 绢本设色 77cm×54cm 2023

回到四十年前,年少的我在那个至纯至真的年代,因为迷上了武侠小说中那种侠肝义胆,策马扬鞭,一身正气,武艺高强的白衣侠士。故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那种悲壮而热血沸腾的小说和影视剧故事里,一度梦想着有一天也要像《萍踪侠影》中的张丹枫,《天龙八部》中的萧峰,《雪山飞狐》中的苗人凤,《神雕侠侣》中的郭靖,《绝代双骄》中的花无缺,《碧血剑》中的袁承志,还有像《楚留香传奇》《白发魔女传》《独孤神剑》《倚天屠龙记》里面的许多英雄豪杰一样,来无踪去无影,一腔热血,仗剑走天涯。

记不清有多少崇拜的武侠英雄成为我年少追寻的梦想,我的“仗剑走天涯”似乎就从那一天开始“萌芽”。我甚至在图画纸上,照着“小人书”中的连环画《西游记》,用铅笔画下无数个孙悟空,也曾幻想着自己一个筋斗云,能翻跃十万八千里。那年,我大约10岁,站在老家的田垄上对天立志,将来有一天一定要离开这里,去到天涯海角,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的梦想不仅是浮于表面的空想,后来,在差不多一二年的时间,我开始了“大练功”。我先后瞒着父母偷偷订阅了《武林》《中华武术》《气功》的等杂志,后来还偷偷去拜访一位民间“武艺人”学习。在练习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能把一套“少林拳四十八式”打得虎虎生风,我还能在自制的梅花桩上轻松打完一套梅花拳。我还练习童子铁布衫内功心法,咬紧牙关可以站马步坚持到一个小时,我甚至可以把一股气流从脚运至背上。我还在全身挂满自制沙袋,直立跳动练习轻功……

我是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飞檐走壁”的,然而,因为繁重的功课和学习考试,我的这种“意志力”最终被破坏而停下。我把练习轻功的沙袋送给了相同爱好的人,从此,年少的我不再问“江湖”事。但我也没有进入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状态,无论我多么用功,我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平平淡淡,没有任何起色。

未君《天涯路》 局部1

未君《天涯路》 局部2

儿时“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不知算不算算得以实现,因为这个梦想一直持续着使我在以后的数十年人生历练中不断上下求索。“南下”“北上”,在“纵横南北”的漂泊之旅中,求学、成家立业,更是学会了坚强、坚持、忍耐、谦虚,好学的品质,明白了只有守得住寂寞,才能耐得住繁华。现在想起来,儿时天马行空的行为实在些可笑,有些好玩,但我似乎一直未曾忘记初心,一直在努力地负载前行。

32岁那年,我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直接受聘于广东某本科院校任教。这期间,我观看了一部由著名演员侯勇主演的《大染坊》,因这部热播的连续剧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两年后我不顾校领导挽留,决定辞职离开高校,也决心北上京城继续深造。记得在给本科生讲最后一堂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观看《大染坊》后得出的一句座右铭:“是大丈夫就应该纵横天下”,期望与全班同学共勉。之后,我在众人不理解的眼光中离开,北上,没有一路高歌,也没有“断肠人”的那种悲凉,我却踌躇满志,内心欢喜。

带本科生赴广东罗浮山写生时与部分学生合影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一到京城便刻下这方印以自励。未见高山,可见夏风送暖,我知道,我梦中的“诗与远方”,相信一定会在寒冬之后,那盛开的花能照亮我前行的路。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后来,我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侠客行》,更是让我下定决心,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扎根京城。当然,我似乎更喜欢英国科幻大师、科学语言家、作家阿瑟·克拉克(1917-2008))的那句墓志铭:“我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历史的洪流不可抵挡,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我在“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中,磨砺了心志,启发了人生,把一生的爱好变成了职业,然后把这种职业变成了一生的事业,我是该庆幸的吧。

如果艺术能直面人性,撼动人的心灵,能让我们翻阅和回忆那些刻骨铭心的人和事,这便是艺术存在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我始终以艺术的形式怀念比诗和远方更遥远的地方,我始终念念不忘的一个少年,后来发现,原来那个少年就是那个年代懵懂无知无为的自己。

02

少年的山岚

我的童年一直住在离益阳市区三十多公里之外的一处偏僻乡村。记忆中,我随父母约有三四次搬迁,作为七十年代最后一股移民,我们迁往的地方原来是八百里洞庭湖的一个“尾巴”。这里属于丘陵地带,四周均不见大山,只有大片的田野、水塘,占据着屋前屋后。田野中的淤泥让人害怕,一不小心踩错地方,就可以在一瞬间陷入淤泥中去。所以那时大人插秧,必须要在水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或者木板,大人跪在稻草或木板上,一边插秧,一边移动稻草木板往后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整个身体陷入淤泥中去。

印象中,读到中学时,才有机会和同学们走出去自己的村庄。一日,与一群同学相约,踩着自行车前往碧云峰爬山游玩。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近距离见到高山、大山,满心喜悦,溢于言表。碧云峰未经人工开发雕饰,草木繁盛,云雾缭绕,山岚重叠,茂林修竹,瀑布一泻千里,泉水悠长,常年鸟语花香。我庆幸,第一次遇见山,就给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虽然碧云峰海拔才500多米,但对于我而言,第一次见到这么高的山一定是非常惊喜的,与同学们玩得很嗨,都忘记了要在夕阳下山之前赶回家去。

益阳碧云峰下吹箫的少年

后来得知碧云峰有许多的故事和传说。碧云峰在古代称熊湘山,又称清修山、青秀山,是著名的衡岳72峰之一。相传古代为民治水的大禹,为治理洞庭湖洪水,曾亲临碧云峰,察看洞庭水势,至今还留有一座禹王台。南宋名相李纲任湖广宣抚史时,路经益阳,慕名登山游览碧云峰,见其山形酷似江西庐山,清幽灵秀,于是挥笔题了一首诗:

盘纡石磴白云间,风落岩花满路斑。

峰岭横斜自重掩,个中真是小庐山。

至明代,碧云峰山顶又建起了一座“雷音寺”。清代诗人夏受棋登山游览,也曾留诗一首:

随缘来净土,半日且勾留。

多竹地无暑,空山天早秋。

云烟浮瑞霭,人物共清幽。

自笑尘中客,翩然世外游。

益阳碧云峰风景 | 图片来源:网络

相传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仗剑云游至此。他夜宿沧水驿楼时,被碧云峰的奇景所折服,在驿站木楼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自宋代起,不少文人骚客均在碧云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而让我感兴趣的是,碧云峰形似九江匡庐。这很容易让我想起唐末最后一位大画家、理论家荆浩的《匡庐图》。该作品以江西庐山为主要原始素材,但其用笔用墨、石质、气势,以及山体的特征面貌,风格样式仍然是以北方山水画为基础的。这是由于荆浩常年隐居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间,对北方的山势体貌有过细致的观察与研究,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对于《匡庐图》的喜爱。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轴》 185.8x106cm

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荆浩的《匡庐图》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山水画的描绘,实际上也是写“胸中丘壑”,并非把眼前看到的实景完全描绘下来。山水画的发展,不仅是建立在“皴、擦、点、染”等技法上的,而在构图、立意、思想、境界、画理、美学风格等方面的提升,才是山水画真正完备的必然条件。相较于“赏心悦目”而言,直指人的内心深处,甚至启迪人性,让人获得慰籍和力量,才是一件完美艺术品的精髓。当然,技法是任何绘画艺术的基础,对于初学者,解决好技法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依然十分重要。

年少的时光终将一去不复返,等待我的前路依然是没有止境的追寻。年少的那座山岚已深藏于我的心底,或许将伴随着我的一生,伴随着我的笔墨,在洁白的宣纸上,任意挥斥并展示它最为光辉的时刻。

荆浩 《匡庐图轴》 局部

03

可游与可居的意境

有时觉得很奇妙,为什么年少萌生出“仗剑走天涯”那种念想,它会一直伴随着我往后数十年,行走于天南地北。尤其每到一处游玩,或者进行山水画写生,我都会细细思量,每次都会去重新认识山的结构,山的体貌特征,山的巍峨伟岸,山的气势,以及主动去了解山的有关传奇故事等等。我曾去爬过海拔2000多米高的陕西华山,爬过海拔5000多米高的玉龙雪山,也开着我的“座驾”去过满眼碧绿,一望无际的草原。见过了高山,见过了流水,才真正了解古人自然景观中“胸中有丘壑”之深意。

画山水,就一定要了解山水。虽然,你并非一定要把看到的山全部画进画里去,如果不了解,不做画外功课,是一定画不好山水的。面对自然景观中的松林流水,云影变幻,幽深奇特的岩石,那些千变万化的一切造型,你除了敬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剩下的还是敬畏。

今天看来,绘画艺术仍然是一个社会创造“生产力”时所产生的价值之一。近代的艺术观点认为:艺术是拥有独立现实社会价值的。当一幅作品被创作出来时,它的社会价值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这些作品只要寄托了某种情怀,只要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沿着这条线索,人们会朝着它的主题去冥想就算成功了。至于读者是否真的看得懂或者看不懂,已经不是作者所能左右的事情了。

郭熙说,山水画所营造的,是师法于自然,却有别于自然的另一种物象之境。画山水,要讲法度,有法而至无法,方为上境。

北宋 郭熙《早春图》 绢本设色 158.3cm×1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看画之法也。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郭熙还认为,画山水,必须可以行,可以望,可以游,可以居,这也是区别于西方山水画最大的差异。郭熙说,方圆几百里大的地方,可以游览居住的地方却没几个,而“可游,可居”却是所有游览者最为向往的。所以,画家应该尽量把可游可居的景物放进去,它也是构成山水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所以,我们所呈现出的山水画创作,都是画家理想化中的山水。但它不失真山真水之气韵,更是多了几分真实的意境,成为人们超越凡俗的精神寄托,也成为人们向往林泉高致,驰骋心灵的栖息之地。我们纵观古代优秀的山水画,没有哪一幅作品描绘的不是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自然,而这样的自然,在我们的心里,无处不在。

比如郭熙《早春图》画中精心的布局,巧妙的安排,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必有深意。这也是赋予山水最为本质的含义,它反映出人的价值观,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可以通过绘画到达,我们无法退隐的场所,在绘画中均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北宋 郭熙《秋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141cm×96.5cm

海外遗散

创造一种可居、可游的境界或许并不难。首先你要设置一种场景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要让自己以“卧游”的方式主观的进入图画中去,让自己的思想也逐渐融入你的山水中去;第二,你以“躺平”的方式上下打量你的作品,比如立于山顶,又或站于山脚下,你能看到多少景色,这是客观存在的,是有形物象。而当你藏于某处亭台楼阁中,从窗内向外看出,你又能看到多少景色,这便是景外之景,象外之境,是无形物象;第三,高度的艺术加工法则,就是集中客观最为精粹的部分加以渲染。你要充当一下诗人的角色,天马行空的思想情感犹如海浪波涛,从你的眼前翻卷而去,直至无踪,这便是虚实相生,也是创造意境更为重要的一步,它凝结着画家匠心与技巧上的安排,彰显画家对审美意象的全面把握;第四,要尽可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为丰富的内涵。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有主观能动性的取舍、提炼、升华,抓住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避免面面俱到。要做到“画已尽,而意不止”,使物象个性鲜明,更典型,比现实更具理想,比自然更具美感。

未君《日落孤云外》纸本设色 97cm×70cm 2016

山水孕育出江湖,而江湖孕育出了一个理想王国,这个王国有你意想不到的桃源,它是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结合点,它贯穿人生与历史,它可以使你获得哲思上的感悟和无穷尽的美的享受,它可以使你成为这片桃源中最为自由的主人。这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它能让你的审美情趣在一幅画前,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是否早春,是否深秋,还是寒冬,四季更迭,已经不重要。如果你的现实情况不能梦想成真,你便可以神游于郭熙的《早春图》中,他的《秋山行旅图》中,隐入他的画中,做一个迷人的,人人羡慕的自己。

04

后山歌起

艺术的本质就是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它是超越“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精神与传统美学观念的视觉文本。中国艺术的美学思想依存了儒家思想的根源,它也来源于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再认识。中国山水画历来都不是再现自然,而是表现自然,这是区别于西方绘画最根本的特质。我们没必要一定要纠结此处山水描绘的是哪里的山哪里的水,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以“可游”的姿态去观山、读山、咏山。观者有情怀,山才会博大,博大才会容纳天地万物,可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便可心生万物,吞吐八荒。

如何表现真山真水,如何创造山水画之意境,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如果你想把山画得很高,你就不能把山全部画出来,这样反而显得山很矮小,不如在山的腰间画出云烟掩映之态,飘飘渺渺,虚虚实实,反而能显出山高、险峻,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空间。如果想把水画得很悠长,就不能把一条河流全部画出来,那样反而显得河水很短窄,不如在流水间加进遮挡之景,露一部分藏一部分,若隐若现,长短综错,这样才能显现出水的阔远与迷离,空江渺远,意境自然而生。

未君《丽人行·后山歌起》 绢本设色 52.5cm×59cm 2023年

中国绘画艺术总是在追求“无我”之境中发展前进的,总是在追求纯粹的自然,超越现实自然中得以流传的。“取古人之神,而不泥于古人之形”,如何营造出自己想要的意境,每个画家自有各自的招数。

人人爱看鲜花盛开,我却独爱残花落下的样子,它在灿烂于天地自然之后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了泥土,与大地融为一体,终成化境。人人都喜欢立于山前观景,我却独爱后山游览。后山有大家看不到的幽静,有绵延曲折、可上可下的荆棘小路,它有时能通往云层深处,那是一处许多人不愿意靠近的古意盎然的风景。而我却愿意把它画出来,创造另一种细化的空间,它仍然是自然中最美好的,最真实的,不为人知的一个角落。我的创作,我画面中的所有花开花落,就是对于不违背常识的挑战。

《后山歌起》真的可以使我只要悄悄转个身去,就来到了一处别院。我为此常常神游于后山,看后山云起云涌,看后山琴声悠长入耳,看后山红袖添香,载歌载舞。我再转个身去,就看到了远处魂牵梦绕的故乡,那是发展中的故乡,细长的高铁上,故乡的人们穿行于山里山外。

这种忘我的歌舞情景,我无数次在梦里与她们相遇,也无数次去窥视某个舞台上歌舞升平的丽人们。而我的后山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群丽人的,她们别出心裁的演出,使观者获得了一种积极的启示和心灵愉悦。我只愿所有的美好和所有的遇见,都恰逢其时。

未君《丽人行·后山歌起》局部

我年少的时候莫名的喜欢诗、喜欢读诗、喜欢写诗。总喜欢一个人躲在自家楼上,用纤弱的文字、书写人生,用厚厚的颜色、画笔、描绘人生,那时总是冥想,什么时候一个人去走遍天涯海角。年少的时候,总是想,觉得有金庸和梁羽生,有琼瑶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有顾城、北岛和海子就够了。

现在,我依然在用诗的浪漫,散文的抒情,小说的情节描绘山川河流,描绘四时花语,描绘自然中那些悸动的美丽。我不想再挪开踏入后山的脚步,我好像一直在用抑扬顿挫的笔法记录那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未君《方亭外·古道边》 绢本设色 52cm×70cm 2023年

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当月光洒进山脚下那处隐藏的方亭中,我看见照亮的方亭外,是一位少年的多愁善感与孤独……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

曾让你心疼的姑娘,如今已悄然无踪影

爱情总让你渴望又感到烦恼

曾让你遍体鳞伤

走在勇往直前的路上

有难过也有精彩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

有多少正在疗伤

从昨夜酒醉醒来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 许巍《曾经的你》

2023年7月4日于京东郊

未君《丽人观荷图》 绢本设色 52.5cm×59cm 2023年

未君《丽人观荷图》局部

以上作品由北京宋庄一彩艺术微喷工作室

提供专业拍摄支持(拍照:135 8176 3652)

■ 艺术家

未君 | Weijun

1973年11月出生,籍贯湖南益阳,民主党派人士,林凡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理事,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委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中央统战部全国新阶层自由职业服务团成员。现生活于北京和长沙,自由职业艺术家。

21岁首次同时期在《人民日报》《深圳商报》发表中国画作品;26岁在深圳书城展览馆举办第一次个展,同年,由内蒙古远方出版社首次出版文学集《欲望的城市》;28岁首次签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画廊达两年;30岁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就读,期间,作品首次入选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并获入会资格;32岁应聘至广东某本科院校艺术系任专业教师,任美术学教研室主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34岁放弃优厚工作离职赴北京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艺术家至今。

一直致力于对于传统绘画的学习与研究,致力于中国工笔重彩画花鸟画和中国山水画创作,在学术理论研究方向特别强调坚实的画史画论和美学基础研究并富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已出版个人画册专著二十余种。


书画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