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精品欣赏

精品欣赏

段涤光《那年,我们修建枝柳铁路》

发表时间:2024-03-15 16:25:31来源:中里微刊公众号点击:
分享到:

文 | 段涤光(遗作)


在岁月的长河里,时光,沉淀了经年的记忆。

然而四十多年前,四千双峰儿女,风尘仆仆奔赴湘西,开山劈岭,填土筑路,三年的枝柳铁路大会战,波澜壮阔,气吞山河。当年三线修路人火红的青春,燃烧的激情,久久迴荡在脑海,至今难以忘怀。七十年代初,国家备战备荒,加快三线建设,枝柳铁路是开发大西南的一条重要铁路干线,北起湖北枝城,穿越湖南湘西,南抵广西柳州。

为了高速度,高质量建好湖南境内的线路,省地县相继成立了支援枝柳铁路建设会战指挥部。七四年春节过后,修路人员名额就分配到了区镇和社队。那时我刚读完高中,怀着“为祖国修铁路”的热忱,兴致勃勃到社队报了名,觉得参加三线建设很光荣。早春三月,尽管还有一丝寒意,但春已挤进了季节的门坎。作为选派的先遣队员,公社召开简短的会议后,我们挑着行囊,匆匆赶到莫家塘的杏子饭店报到。次日一早,在县招待所汇合,队伍赶往湘乡搭火车。一路风驰电掣,列车抵达怀化已是暮夜。换乘十多辆大卡车后,在黑暗崎岖的山路上。车灯如螢光点点,一路闪烁。经过昼夜兼程,辗转颠簸,第二天傍晚,车辆在卢溪县一个叫利略的地方停了下来。听说到了目的地,大伙忙着检拾好行李下车。迎着扑面而来的山风, 远远望去:两头是刚拉通的铁道隧道,中间是一片石山坡岭和荒地。领头的说,这一带是我们要动工的工地。

路边的山丘边是一片瓦黑色聚居村寨,有人在吆喝:“石牛、甘棠的到了”。“杏子的到那边去,还要走一段,住在水卡村”。顾不上旅途疲惫,我们又高一脚低一脚,沿着一条山洼羊肠小道,跌跌撞撞继续前行。沿途凋零荒芜的田垅里,隐隐约约看见几个背着背篓的老乡在劳作。旷野掠过一阵候鸟的叫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黄昏最后一抹晚霞逐渐暗淡,摸着天黑我们进了村住进了几户老乡家里。大伙解开行囊,在楼板铺就的稻草上,挨个排列,摊开棉絮,倒头就睡。一早起来,感着山区有些凉意。简单吃了点早餐,指导员就率领着大家去贴标语,挂横幅,号房子,购粮食,买蔬菜,备餐具,为第二天到来的队伍作各种准备。大部队来了,浩浩荡荡。杏子300几十名民工,编成二个连队,李秋来、谢翰程分别任一、二连指导员,向中柱,胡宝华任一、二连连长。人员按部队的排、班建制,分散住入老乡腾出来的屋子,楼上楼下搭一个大地铺,人挨着人,尽管有些拥挤,好在都安顿下来。

几百人的修路队伍,一下涌入这块沉寂的土地,恬静的村落顿时变得喧哗和热闹起来。当地土家族民居都是木架子屋,外围筑一圈土墙,屋架上钉些木板。户外是一个齐腰高的围栏,一边是猪圈,一边是粪池。解手没有蹲板,瞅着黑洞洞的粪坑,心里有些发毛,担心一不留神,人就会跌进粪坑。男男女女在遮掩不严的围栏上厕所,嘻嘻哈哈,显得格外别扭和尴尬。食堂在一栋还没围上土墙、四面空空的屋架子内,连队挑选了几个会做饭的民工,垒灶架锅,一时间炊烟袅袅,饭菜香味也扑鼻而来。山区食物紧缺,后勤物资也一时供应不上,萝卜白菜,有时加点蘑芋豆腐,算是不错的伙食。百几十号人排队打饭,屋檐下、地埂上,大伙一边吃饭一边插浑打科,大锅饭的生活倒也新鲜,也很热闹。老乡家里很简陋,只有简单的炊具和床铺,没有什么家什,谈不上有洗澡的地方。我们去河边找了一个僻靜处,搭个简易的蔑席棚子做澡堂,外面垒个土灶,用铁锅烧些热水,男的就到棚子里冲一冲,女的人少,把热水提回寝室去洗漱。

水卡属卢溪县解放岩乡的一个小山村 ,村前有一条小河,叫解放岩河,土家族人沿河而居,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老乡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每天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吃两顿饭,早中晚背着背篓和农具下地干活。土家族人民风淳朴,实诚热情。女人贤淑温顺,男人勇敢彪悍。他们衣着土家民族服装,简朴宽松,绕着土布头包,男的是黑布粗衣,女的为左开襟蓝布镶边服装,只有年青姑娘配戴了一些民族服饰。男女行路都保持一定距离,不能相互搭讪,也不能挨着坐一条板凳。为了建立和谐的工民关系,连队领导与当地干部连夜交换意见,了解村规民约。指导员和连长在大会上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严格执行驻地纪律,住地必须扫得干干净净,连队医生要热情接待老乡问诊就医,劳忙时节民工要分批参与老乡抢收抢种。驻扎第二天, 指挥部电影队到连队放电影,领队周放洋是我初小的老师,浓浓的荷叶口音,待人依旧那么爽朗。看到连队宣传栏里我写的一段白话快板,他觉得好,就制成了幻灯:

竹板这么一打,

来个小快板,

三线建设来湘西,

修路在水卡。

水卡人们亲,

水卡人们好,

腾房安铺嘘冷暖,

工民情意浓。

……

几句通俗的话,交融了大家情感,现场欢声笑语声,响起了阵阵掌声。

安营扎寨后,县指召开了开工典礼和誓师大会,四千修路民工云集在指挥部和利略隧道前的一片空地,十六个连队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群情激昂:"三湘四水笑颜开,毛主席派的哟,修路大军进山来,进山来......" 高亢嘹亮的歌声,响彻空旷的山谷,惊飞了山林的飞鸟。双峰铁建工地在吉首,凤凰,泸溪三县交界地带。杏子、花门、石牛和梓门,甘棠、青树,龙田,洪山,花门,永丰镇分别在利略隧道的左线和右线。杏子修建的路段约一公里。一连工地山坡连着隧道,二连工地是陡岭和洼地。

我是测水人,编入二连。连队160多人,工地要挖除2.4万方土方,移除2.2万方石方,完成填方1.3万方,在石山坡地拉出一条凹型槽,连接山下填筑的铁路路基,另外要修建涵洞、沟槽,挡墙。任务十分艰巨。工地开始破土动工,修路沿线红旗飘扬,人声鼎沸。高音喇叭播放着激昂的歌曲,整个山地都沸腾起来。民工在山坡、岩石、峭壁拓土撬石,挥锤凿洞,劈山开路。大家手挖肩扛,人挑车拉,你追我赶,车水马龙,热火朝天。山坡陡岭隆隆爆破的炮声,掀开了枝柳铁路会战的号角。不久, 我调到连部任文书。每天忙完文宣报表、上传下达,就匆忙赶往工地,收集施工情况,统计工程进度,和大家一起挖土,抬石,执钎,凿炮眼,撬石块,拉板车。哪里人手紧,就去哪里干。双手磨起泡,肩上磨破皮,涂点药水,咬牙忍一忍。小伤小痛都不轻易离开工地。

施工员和我几乎隔天就要去指挥部器材组的山洞领雷管,取炸药,拿导火索。爆炸品有严格的管控,我们俩人同路前往,分开领取,各自返回,一路上都小心翼翼,生怕出丝毫差错。工地上爆破,1.5米的导火索,3分钟的引爆时间,点上火就得飞快地跑进山背的猫耳洞,瞬间山崩岩裂,硝烟弥漫,一束束土石喷射而出,又暴雨般地向地面倾泻,工地上落满了厚厚的泥土和滚落的石头。15分后,解除警戒的号声响起,大伙才从容地从洞里走出。我自告奋勇当过几回放炮员,一次次的成功爆破,那股勇士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在如火如荼的工地上,铁建战士都是铁人硬汉,从湘黔转身来到枝柳工地的青年曾亦愚,在突击队里挑大梁,干重活。危险时刻总是冲在前面,400多斤重的石头砸进路坑,他毫不犹豫拿起绳索抬杠,拼尽全身力气,和工友一步一晃,硬是把石头给抬了出来。铁建姑娘巾帼不让须眉,素颜简妆,和男工一样拖车拉土,抡锤打钎。英姿飒爽的身影,如山花般地绽放在铁建工地。

在会战的艰苦岁月,没有加班费和奖金的概念,那时大家就是一股纯朴的热情,为国家三线建设尽心竭力,奋勇拼博。一批标兵模范、热血青年在会战中入了党,入了团。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工地高高飘扬,他们挺膺担当,默默奉献,争先创优,奔涌着全部能量。修路人,挥洒汗水和青春,也有危险和生死经历。上路不久,铃山十八岁小金,在工地被飞溅的石头砸中眼睛,因伤势过重摘除了眼球。后来测水熊姓小老乡,拉着一车满满的土石在下坡跌倒,身体被车轮碾压,肝脏破裂,七窍流血。送自治州医院全力救治后,才挽回了生命。大村邓姓青年,为了多拉快跑,不慎连车带人跌入10多米高的路基谷底,滚落的石块砸中头部,经省指医院紧急抢救,才逐渐恢复生命体征。还有丰瑞刘姓民工,休工后去河里冲凉,突发手脚抽筋,被卷入解放岩河底,失去了年青的生命。

而我,至今仍然心悸的是那次午间爆破,场地人员清空后,我站在安全警戒线外的路口执勤,随着工地隆隆的启炮声 ,意外飞来一块石头,“嗖”的一声从头顶掠过,就落在身后。真是生死刹那,我直冒冷汗,幸好老天眷顾,大难不死,躲过一劫。国家每月补助修路的民工36元钱,其中15元给原籍社队记同等劳力的工分,15元用于集体伙食费,6元供个人日常生活用品开支。一付手套,一个披肩,一双轮胎草鞋,就是每个三线人的劳保福利。我们手挖肩挑,把山削平,把沟填满,把路拉通。路基在修路人的汗水中一天天徐徐铺展,延伸成型。

那个年月,偏隅的穷山僻壤,生活单调而枯燥。工余时光,聊上几句家乡哩事,拉个二胡,吹个笛子,玩几把扑克,算是自得其乐。男人们喜欢卷点喇叭筒抽抽旱烟。女同志就在月色下洗洗衣服,拉个家常,哼哼小曲。远离家门的人,不免思念父母,想念妻儿,常常脸庞上挂着思乡的泪水。每当收到家人的来信,男人的铁汉柔情,女人的笑逐颜开,是连队最欢乐的时刻。双峰县铁建指挥部驻扎在利略隧道前的山坡上,办公是一排排阶梯式的低矮工棚,对面是一个巨大的解放岩山洞,流水潺潺,雾气萦饶。洞内阴森诡异,迷离惝恍,高深莫测。然而人们却无遐去游览山岭的自然风光与探寻岩洞秘密。指挥部里人来人往,工作人员每天都十分忙碌。指挥长李育群、副指挥长陈嫦娥穿梭在棚房的各个部门,开会研究,商量工作。李指挥长性格耿直,行事果断,很有魄力,陈副挥长作风泼棘,敢说敢干,雷厉风行。他们穿着草鞋,戴着草帽,扎着裤腿,风里来,雨里去,风尘朴朴地奔走在各个连队,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九月,我从连队抽调到县指,和王憨山老师负责双峰铁建的宣传工作。我们画宣传画,出宣传栏,写标语牌,走工地,下连队,倾力去为会战营造加油鼓劲,大干快上的气氛。

县指除了一批严谨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一批生动活泼专业青年:温暖的话务员蓉姐和梅子,活跃的播音员夏香,严谨的放映员志高,有认真的打字员小葛,有敬业医生和春。还有忠于职守的公安战士颜玉和正凡,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默默奉献。冬初,省指傅政委等领导巡视双峰工地,对梓门女子班铁姑娘精神和甘棠炊事班长的老黄牛事迹给予高度评价,为了整理好材料,政工组长邓河清同志亲自执笔,我承担炊事班长的文稿。几经修改后,又到分指集中闭门定稿、打印。后来我调去怀化,为省指即将召开的大会布置会议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年底,怀化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湖南省支援三线建设年度总结表彰大会。提出了高质量高速度建设枝柳铁路的新要求。一批铁建标兵受到表彰,省会文艺团体专程进行了大型慰问演出,省指的会程一结束,育群指挥长说有几个干部年底要回原单位,指挥部人手紧,任务重,不由纷说把我拽进小吉普,连夜返回了县指。次年三线部分领导、干部轮换,在沈文葆、李育群之后,由王宪敖接任县指挥长,杏子区委曹运畴到水卡任连队联指,钟宪章继任二连的指导员。胡宝华改任一连连长,曹竹云接任二连连长。

七五年开春, 双峰铁指承接了古丈牛角山车站一段新的施工任务,各个连队抽调了几百名民工转战到了牛角山新工地,并设立了双峰铁建分指挥部,李乾正、何禹求任分指挥长和政委。我也调往牛角山,在曹丙增老师的政宣组工作。这里的条件和生活更加艰苦,山上是无序的灌木,山下是杂乱的茅草。分指挥部设在牛角山对面的山丘上,棚房里支起几块木板,当成办公、打印、通讯的台桌,和住宿的床铺,尽管条件极其简陋艰苦,环境阴冷潮湿,干部职工餐风饮露,依然热情不减。开工前夕,我们在山腰用石灰填写了“挖平牛角山”的口号,显赫的五个大字,气势恢宏,勃然奋励,施工热潮随即展开。春雨绵绵,挡不住建设者开山辟土、平洼筑路的热忱,那时的口号是“雨衣一身水,天晴一身泥,毛毛细雨当好天,大风大雨不歇肩”。双峰铁建民工战天斗地,挥汗如雨的豪迈气概,热血情怀,永远铭记在牛角山下。六月,由连队推荐,300多名双峰铁建青年在三线参加高考。通过政审,地区招生办按文化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三个半名额(半个在两个县间按成绩争取)。两个月后,我接到了入学通知。望着曾经洒过汗水的工地,带着几分留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连队的战友、县指的同事,离开了湘西火热的铁路建设工地。

七六年十月,双峰铁指会战的铁路路基工程全线贯通。在没有机械施工的艰苦的条件下,双峰儿女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创造了在枝柳铁路建设浩气迴荡的英雄壮举。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国家进入速度最快,网络最庞大的高铁时代,特定时期的那段铁路建设历史,也许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当年参加修路的干部民工,现在都年事巳高,但那段技柳铁路会战的岁月,却历久弥新,难已忘怀,那激情,那气魄,那震憾,似乎热血还热,热泪还暖。虽有万千感慨,却无怨无悔。(配图来源网络)

作者:段涤光,双峰测水人,长期在邵阳工作,退休闲居长沙。喜欢阅读和写写画画,爱垂钓,旅游攝影。2023年3月6日,因突发疾病去世,享年67岁。此文为作者生前新作,其夫人根据其遗愿,特向本刊投稿。


精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