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精品欣赏

精品欣赏

段涤光《测水:远去的故乡记忆》

发表时间:2024-03-15 16:04:50来源:中里微刊公众号点击:
分享到:


图文 | 段涤光


离开故乡几十年了,铭刻在内心的那份乡愁,依然浓烈,挥之不去。故乡那山那水,那路那宅,一木一草,一石一嶙,深深印记在脑海,梦牵魂绕。

我的老家测水,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家乡流淌着一条测水河,它的上游连接狭长的湄水,下游交汇恬静的涟水,流入湘江,直抵洞庭湖。河的对岸是一片田垅和民居村落。透过炊烟袅袅,隐隐约约消失在连绵起伏的人形山下。远处挺拔的丫头山偎依在高耸入云的梅龙山脉里,如同孩子躺在母亲的怀抱,显得格外温馨。山峰层峦叠幛,终日里云雾缭绕,幻如仙境。河的上端有座葫芦山,虽不威猛,却也象个雄壮的卫士,俯瞰和守护着河流和两岸的田垅村庄。河的下游有座天落仑下的边山,与对岸的铃子山互相辉映,烟波云岫,蔚为壮观。蜿蜒的河水有如玉簪般在峽谷中盘绕纠曲地穿行,缓缓流向远方……。

测水河两岸垂柳成荫,形状各异的老柳,枝条轻拂着水面。河的水面宽阔,清澈透亮,平静如镜,倒映着青山,翠柳,岩石,阁楼,犹如一幅天然的浅彩浓墨山水画卷,偶尔一阵微风掠过,泛起微微的波纹,象拂起一层薄如蚕翼的丝绸雾纱,烟水悠悠,波光粼粼。我家老宅就座落在河岸绿荫丛中的一条古老的街市里。

听老一辈说,过去这片江南古老的街市叫测水市,我儿时的记忆里它是一个围城,高高的三沙泥墙把方圆半平方公里的街道人家团团圈住,小街就从合围的城堡里穿越而过。从河边拾阶而上,街口屹立着一座青石雕琢的巍峨牌坊,上端的白玉石匾镌刻着"测水市"三个墨色楷书大字,庄重而肃穆。推开厚重的牌坊槽门,是一条条青黛色石连接铺就的石板路。通向街道尽头。街道两傍,林立着古风古韵青瓦翘檐店铺,经营理发,豆腐,包点,布匹,药材,染坊,客栈,粮店,纸扎,香烛,木工蔑织,煤栈,硝坊, 屠宰等生意。每个门店屋檐下都书有店家的醒目招牌,如裕湘恒,桂荣阁,段乾安,熊万全,公平易,万寿宫,混一天,曹益丰,寿春店,陈恒发,朱永源,彭芸田,陈祥和,明源堂……。

街上有百多户人家,都是杂姓,有的招牌以姓氏号牌,有的以涵意取号。有的以人名冠匾。以前店铺的生意非常红火:桂荣阁的包子,胡丙新的豆腐,万寿宫的药材,裕湘恒的布匹,曹益丰的杂货,买卖十分兴隆,此外裕二嫂的裁剪,陈仁贵的理发,明源堂的香烛,唐三娘的纸扎手艺精湛,颇有声望。那时测水街市,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白天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入夜灯火阑珊,流光异彩。子时三更,厚实的槽门徐徐关闭,更夫沿街敲棒打更,人们熄灯闭户,喧嚣一天的街市,也随之变得安祥静谧。

测水水陆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上连宝庆,贵州,下通湘潭,长沙,远至湖北,江西。靠街边的河岸过去有两个青石码头,是当时水陆货物集散转运的驿站,湘中域地的达官贵人,商贾豪门,军需补给和民用物资都通过水路在测水河流通转运,昔日河道帆影点点,纤夫号子此起彼伏,码头船来车往,十分忙碌。老人们说那时的测水河域"日有千帆缉橹,夜有万盏明灯”,璀璨繁华,风光无限,宛如一幅如诗如画的“清明上河图"。

旧时的测水,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气息浓郁。临街门店两侧墙壁和门楣都有书家挥毫的老字号招牌,楷书字体颜筋柳骨,浑厚苍劲。街上一个叫熊炎生的人,个子不高,眼睛也不好,可字写得十分了得,地方上的招牌,字匾,几乎全都出自他的手笔,是当地有名的大书家。街上人喜锣鼓,善吹奏,会唱戏,彭祖连的鼓点,方桃八的锣钹,彭松如的唢呐,一条街就是一个乐队。彭松如不仅是吹奏高手,还是唱戏达人,他领衔的戏班,生旦净丑,唱念做打,艺惊四座,坐无虚席。测水的陶器也很有名气,上街有户李姓人家,制陶、烧陶手艺十分精湛,烧出的陶缸,陶罐,陶砵,陶盆质地优良,精致光亮,通过陆路、水路热销外地,生意十分不错,人们把这里称之为"窑上”。

故乡的风味美食很多,自酿米酒香气清柔,入口柔绵,回味怡畅。酱红油亮的扣肉块厚片大,肉香味浓,油而不腻,酥脆可口,人们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酣畅淋漓。还有一种糯米红枣腊肉饭,殷实人家逢年过节都要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饭糯肉香味甜,使人馋涎欲滴,唇齿留香。此外还有高梁粑粑,蛋糕卷,合菜都是当地特色菜肴,让人回味无穷,味蕾绽放。测水的油豆腐历史悠久,特有的水质和精磨细作的豆腐,用纯正的香油炸出来,个圆心空,香酥味纯,远近闻名,如今已成了十分畅销的小产业名片。

过去测水过河没有桥,街口只有一条渡船往返对岸,前舱接送过河上学的学生和人们走亲访友,买卖东西,搬运货物。后面蔑棚舱供渡工生活起居。渡工是一个很慈善的老人,不管日晒雨淋,风霜雪飞,只要河岸有人吆喝,老人就会风雨无阻,撑竿摇撸前来接送。

河岸边有一口两池水井, 四周是青石铺就的井台,井水晶莹透亮,清澈见底,冬天,水井象一池温泉,升腾着徐徐的热气,夏季,井水冰凉清爽,沁入心田。过去人们都从这口老井挑水饮用,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街人家。

靠近水井的上方,是一座江家祠堂。祠堂前面的坪地有两棵大梧桐树,孩提时我见到过这两棵百年古树,虽历经苍桑,却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祠堂青砖黑瓦,二层楼房结构,有戏台,天井,礼堂,厢房。楼宇布局错落有致,十分讲究和精致。相邻的明源堂是又一座秀雅古朴的江南院落,玲珑清幽而宁静。

测水河边的洛阳湾屹立着一座观音阁楼,这是一幢的而独特而华丽的古楼建筑,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马头山墙体,整座阁楼气势恢宏,巍峨挺拔,据记载,观音阁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关圣殿,龙王阁,观音阁,文昌阁四大建筑组成,阁前的关圣殿塑有四米高的关公塑像,主楼殿堂供奉着观音菩萨和圣帝的雕像,来观音阁的信众车来人往,楼前缕缕青烟,梵音袅绕,香火不断。

观音阁旁边是一湾深潭碧水,岸边悬崖的盘石上,矗立着一座端庄而秀丽的惜字塔,这座高10米、青石垒砌,嵌白玉石浮雕的6面古塔,是老一代人焚烧字稿的地方。早在同治十一年间,当地彭姓石匠,迷恋这里风光旖旎,石湾宁静幽雅,水洁风清,意在岩石上打造一座惜字炉塔,在乡亲们倾力解囊资助下,指挥能工巧匠,建成了这座具有150多年历史,被后人誉为建造最精工,保存最完美的石塔,巍然屹立在测水河岸,宛如一位风餐露宿的历史巨人,见证着两岸人们生生不息的风雨岁月。关于惜字塔的建造,塔侧有石刻碑文记述:

测水深潭之上有磐石焉,广可容数席,善(即撰碑文者陈元善)与彭司马石仙,爱其地幽而基固,水洁而风清,慨然欲建炉于斯,以酬惜字之愿。颇虑工费浩繁,未易告厥成功,出而谋诸里党毋,何适触其隐衷,皆争先解囊以成此举。而彭君遂独任其劳,口传手画,指挥石工,备极经营,而炉乃成。世人于先圣昔贤之字慢不知惜者多矣,而吾尝之人皆争惜之,非有慕于圣贤之道焉,能于圣贤之字自惜欤?使从此惜字之一念充之,人人期勉为士,君子而泽,以诗书,以礼乐,日变月化,以渐几于道,则吾党之幸也,是为序。

——同治拾壹年捌月望日 中书科中书附贡生陈元善性斋氏敬撰

陈元善的撰文,完整地记述了当时惜字塔的建造情况。

测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雅嫩的童年、天真的少年,都在故乡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小时候,放遂的孩子们天真烂漫,象一群沿街飞来飞去的小蝴蝶,在街道、河边嬉戏打闹,跳房子,打砖碑,玩石子,拨香叉,抽陀螺,滚铁环,翻纸饼,下军棋。个个玩得兴趣盎然,乐不可支。河边长大的孩子,热天几乎每天都泡在河里,从少练就了极好的水性。上石湾深水潭有一片很大的石群,夏秋季节,人们沐浴着夕阳余辉,簇拥在水面的石岩上,相继以各种姿势跃入水中,刹那间水花四溅,掀起层层波浪,有人打水仗,有人潜河底,有的围成一圈踩水,尽兴戏耍,有的则挥臂斩浪,向对岸横渡,测水河是我们年少时光的水上乐园。晚饭后伙伴们三三两两溜出家门,在夜幕下一起躲迷藏,杀特务,神出鬼灭,津津乐道。街上的女孩们则在晈洁的月色里,一路嬉戏,一路笑语,穿过河边的林荫小道,在惜字塔下凭着石栏歌唱,百灵鸟般的歌声,清脆娓婉,优美动听,如天籁之音,在空旷的夜空中悠扬飘荡……。

也不知从哪年起,每逢中秋的傍晚,街上的年少哥们带领一帮小屁孩倾巢出动,在河边用瓦片砌成一米多高的空心塔,四处找来柴木,通宵达旦把瓦塔焚烧,直到瓦塔烧得透红崩溃,然后一起祈福,为小镇吉祥平安欢呼雀跃,乐此不疲。

我特别喜欢河流的枯水季节。金秋十月,葫芦山下裸露着一片河床沙滩,形状各异的卵石,在金色的阳光下色彩斑斓,晶莹灿烂,在河滩品石,赏石,捡石,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世界,美不胜收。

小时候,我喜欢爬到观音阁的后山拾草菌。春雨过后,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山坡草丛处,裸露出肥肥肉肉的一朵朵草菌,晶莹透亮,一会儿就能拾好几斤,回家洗洗,一番加料烹炒,吃起来脆脆的,鲜鲜的。是一道珍馐美馔。

我少年的乐趣是沉鱼。裁上几块正方形的旧蚊帐布,系在竹蔑条十字架的四角,吊一根3米左右长的细绳,线头扎上三角型高梁杆浮标,杠上一根带钩竹杆,一放学就到洛阳湾后面的丰山托塘里去沉鱼,个把小时就沉得一碗虾米小鱼。回家能美滋滋地吃上一顿。有时天刚蒙蒙亮,小伙伴就相邀去周边的村塘、水库放淀,回来总有满满的收获。

故乡有我青葱的学生岁月。解放前,江家祠堂由地方绅士捐建为毕花完小,五二年改称测水完小,六十年代后政府为学校充实配备了一批师范院校的优秀教师,兴办了初中和高中,70年代初升格为测水中学,在这里我从小学读到高中,十年寒窗,从简单的拼音汉字,加减乘除算术,到三角涵数,语言文学,校园的生活,象春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让生命插上了知识的翅膀,风华少年,在这里启航,揣着梦想,期盼着破茧成蝶,在天空中飞翔!

测水这条街,有曾经过繁华和辉煌,也有过岁月的沧桑。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十年代末的大办钢铁,拆了一些店铺,改建为棚屋打铁练钢,60年代初,修建灌区升高河流水位,民房再次拆迁。街口石匾牌坊,古街围墙都被拆除。文革中观音阁成了储粮仓库,阁楼墙刷上了“护仓如护眼,保仓如保命"几个石灰大字。惜字塔下有人爆破挖石烧石灰窑,古塔濒临崩溃。江家祠堂的槐树一棵被雷电击毁,一棵锯成了土建木板,百年古槐毁于一旦。河流的生态也遭到人为破坏,一个绚丽如画的古镇从此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好在改革开放后,有心人奔走呼号,出钱出力,努力保护环境,修缮洛阳湾的古迹,观音阁、惜字塔又恢复了它的历史风貌,生生不息的母亲河又变得清净明亮,碧波荡漾,测水也再现了生态和谐的青山秀水自然风光。

高中毕业后,我第一次离开美丽的家乡,揣着梦想,向着希望,独自远行,离开家乡的前夜,我沿着河边小路,久久傍徨,肩上沉甸甸的行囊,承载着与家人的不舍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后来我长期在外工作,每回老家一趟,母亲总在村口殷殷期望。一进家门,饭桌上都是家乡的佳肴,碗里堆满了妈妈的味道。离家时,母亲总要送到车站,站在车窗外不停的挥手,望着远行的车影,久久不愿离去,浓浓母爱,永远刻骨铭心。如今,父母不在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去,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时间流逝,岁月任苒,不知多少次梦回故里。如今解甲归来,尘封在心灵深处的那份乡情一直在思绪中飘荡,每当踏上这片土地,扑面而来是浓浓的乡音和久违的泥土芳香。面对春笋般拔地而起的一幢幢新楼房,我思绪里却不停在寻觅着记忆中的老街,养育我的老屋,年少时伙伴,在些许残垣断壁的痕迹前驻足沉思,历史的浪潮虽然淹灭了一条古街,但遗存的部分古景古迹仍然在装点着这方土地,故乡没有了昔日古镇的风貌,取代的却是遍地红瓦新楼,一座大桥连接两岸,硬化道路纵横交错,现代通讯网络复盖每个角落,人们生活蒸蒸日上,富裕幸福,新时代的故乡欣欣向荣,日新月异,测水再次焕发了梦幻般的青春活力。

少小离家,青春远走,往事已如云烟,我成了故土的路人。故乡依然是心灵深处一枺萦绕缠绵,挥之不去的乡愁,这里有我的根,有我青涩年华,有我沉甸甸的思念,有我远去的记忆...。

二O二一年三月草记


作者:段涤光,双峰测水人,邵阳市机关工作,正处职级干部,退休居住长沙。喜欢阅读,嗜好写写画画,爱旅游攝影。


精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