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会动态 > 专题调研

专题调研

国家保护热贡文化 千余年的文化守望

发表时间:2015-03-31 13:10:00来源:点击:
分享到:

200881616145172.jpg

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各地此起彼伏的纪念和保护活动将数千年的文化遗存再次激活在世人面前。这一天,继闽南、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地区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第三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面对现代文明的剧烈冲击,热贡文化进入国家保护视野,昭示着亘古绵延的民族民间艺术始终在顽强生长。

  说起热贡文化,不能不提及唐卡。尽管热贡文化包括诸多内容,但早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卡,无疑是其中最光华璀璨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犹如高原奇葩,在热贡绽开得鲜活灿然。

  唐卡,藏语原是平坦、宽阔的意思,这里特指一种卷轴绘画。先在布面和丝绢上用手工画成,后用锦缎装裱,内容多为宗教生活。唐卡相传起源于公元7世纪初,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而兴起,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它在我国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家广泛流传。是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唐卡的几个特点使它卓然不同于其他画种:创作时间长,有时一幅作品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程序严格,须按相关规则进行;所用颜料皆取自大自然中的珍贵矿物质和天然植物,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画面仍然金碧辉煌,灿烂如新。而它与世界上任何画种相区别的独有特性是它传递给人们的不光是艺术,还传递一种信仰和精神。

  青海的6月是美丽的季节。6月的热贡是青藏高原一道美丽的风景。跟随艺术界专家走进热贡,当唐卡、堆绣、木雕、泥塑,以及於菟舞、鼓舞一齐挤入视线时,由衷叹服民间艺术的悠远、神奇。

  热贡是中原文化、藏文化等交融之地,居住着藏族、土族、汉族、回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有着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在这儿有一句豪迈的谚语广为传播: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可是走入当地的村寨,我们更惊奇于“人人作画,家家从艺”的盛景。在我们参观的吾屯村,全村400多户人家中,有380多户2800多人从事唐卡创作。一幅幅唐卡色彩亮丽,造型生动,精美绝伦。民间艺术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此高密度的唐卡生产状况,使热贡在国内外闻名。唐卡不仅作为佛教用品,也作为工艺品,从狭窄的谷地走向宽广的世界。除了在当地销售,还销往西藏、甘肃、北京、上海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近年来,耀眼光环的背后,真正的唐卡艺术其实早已开始“节节败退”。繁盛的景象已难掩“日下”的事实。受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加上唐卡市场的需求增大,唐卡艺术面临的新问题令人担忧和焦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粗制滥造、低劣之作增多;原先的生产方式和虔诚沉静之心被简化甚至被摒弃,唐卡艺术成了流水线作业的速成产品。唐卡自身的家底、代表作品甚至概念界定等也一直模糊不清。唐卡保护杂乱而无序。

  在6月15日举办的国际唐卡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海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奥地利的文化界专家学者,将目光聚集于唐卡的保护和当代发展。一致呼吁摸清家底,规范标准,培养人才,有机管理,坚守唐卡艺术的独特个性,让古老岁月积淀下来的图画更加曼妙优美地前行。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对唐卡保护与发展不啻是个福音。科学有序的保护框架和措施,将进一步激活民俗,优化生态,据了解,当地将尝试唐卡传承的产业化之路,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牵手,让千余年的民间艺术健康规范传播下去。

  但我们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各民族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语境中都面临生存濒危、传承链断裂、精品匮乏、绝技不断消失的危机。就在不久前,一位说唱《格萨尔王》的老艺人离我们远去,两位身怀绝技的唐卡大师也相继谢世,他们的逝去,可能意味着一种技艺的随风飘散。如果我们没有切实的保护措施和清醒的文化自觉,民间艺术发展的旅途会格外艰辛漫长。

  1998年联合国大会第22号决议《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指出,“不同文明的成就构成人类的共同遗产,是全人类灵感和进步的源泉”。在文化多样性视阈中,每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中国和世界对话的基础。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唐卡艺术,将在守望中孕育新的希望。

 


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