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曾昭才 | 《执守六法: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4-07-23 14:11:39来源:曾昭才点击:
分享到:

执守六法: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析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昭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它以笔墨为媒介,以线条为语言,表达着书写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然而,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书法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使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执守“六法”,以此为路径,方能更好地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 艺术发展必须坚持以德为先

“德艺双馨”是艺术界亘古不变的追求,书法艺术亦是如此。古人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书品即人品,一个书法家的艺术造诣,最终是由其品德修养决定的。

历史上,许多书法大家都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其楷书端庄雄伟,结构宽博,笔画丰腴,气势磅礴,独创“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其一生光明磊落,忠君爱国,他的高尚品德与其书法成就交相辉映,被后世誉为“忠义儒家”。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书写时悲愤交加,痛切至深,笔画粗重雄健,字字泣血,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亲人的深厚感情,是其高尚品德和精湛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楷书为主,风格秀逸,笔画精到,结构严谨,是明代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他特别注重个人修养,认为“人品即书品”,只有品德高尚,才能写出好的书法。伟人毛泽东的书法风格独特,气势磅礴, 豪迈奔放,点画纵横捭阖,结体欹侧多姿, 形成了独特的“毛体”。其书法作品与个人魅力和革命经历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现代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毛泽东认为,书法要为人民服务,要反映时代精神,担当起社会责任。

书法是一门精品艺术,书法家应将修德放在首位,以高尚的品德涵养艺术,以正直的人格引领风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以一颗赤诚之心去创作,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艺术发展必须坚持谦和低调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个人学识修养关乎书法成就,宋代黄庭坚有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内涵,书法到了较高阶段,写的其实是思想,是气质,是学识,是情感,是一种精神和人格修养的表达。

王献之是“书圣”,即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慧过人,在书法上也展现出惊人天赋。然而,他从未因此自满,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据说,他曾苦练书法三年,自认为颇有进步,便写了一幅字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只在其中一个“大”字上加了一点,便将作品还给了他。王献之不解其意,询问父亲。王羲之笑而不语,让他去问母亲。母亲看后笑着说:“你苦练三年,才不过是在人家‘点’上下了功夫啊!” 王献之听后,羞愧难当,从此更加刻苦练习。他还曾自谦道:“自己的书法,比起父亲的,就好像是一堆驴粪上的一个小金点。” 王献之的谦虚谨慎,还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笔画流畅自然,不事雕琢,体现出一种平和谦逊的君子之风。他的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笔法精妙,结体优美,展现出其高超的书法造诣和谦和的人格魅力。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其楷书骨力遒劲,结构严谨,笔画瘦劲,独创“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其代表作《玄秘塔碑》是楷书学习的典范。他认为,写好楷书需要“心正笔正”,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书写姿势,才能写出劲健秀美的作品。

在表扬声中看不足,是保持进步的秘诀。别人赞扬时,不沾沾自喜,要反躬自问,寻找自己的差距。书法艺术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书法艺术家需要时刻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纵观书法史,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书法家,无不虚怀若谷,从不自满。

三、艺术发展必须坚持经典传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根基。学习书法,必须从经典入手,认真临摹古人的碑帖,从中汲取营养,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等书法大家,无一不是从学习经典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遍临篆隶,最终自成一家;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赵孟頫,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主张“转益多师”, 广泛学习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尤其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认为,学习书法应该从临摹入手,通过反复临摹古代名家的碑帖,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他曾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他一生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碑帖,并从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作品,风格多元,以行、楷书最为著名,其书法圆润秀丽,结体严谨,笔法流畅,自成一家,既有晋唐书法的飘逸秀美,又有宋代书法的端庄典雅,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这些例子都说明,学习经典是书法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完全抛弃了传统,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无根之木,要么是东拼西凑,毫无艺术价值可言。

书法家在经典传承上,如同种子扎根沃土,汲取先贤智慧,以精研碑帖为养分,以临摹练习为阳光雨露,将传统精华融入自身,并结合时代精神,开拓个人风格,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果实。传承经典,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要将古人的智慧与自身的理解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让书法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四、艺术发展必须坚持不断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灵魂,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书法家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作品。

历史上,许多书法大家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典范。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独具特色的“米体”书法而闻名于世。他主张“意在笔先”,强调在书法创作中要表达真情实感,追求自然天趣,不刻意追求工整和规范。他认为,书法应该像“快马入阵,落花流水”一样,自然流畅, 充满活力。他善于用侧锋取势,笔画粗细变化丰富,墨色浓淡相宜,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蜀素帖》,笔法奔放流畅,墨色淋漓酣畅,充分展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书法大家王献之也认为,学习书法要“师古而不泥古”,既要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也要敢于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文化艺术要与时俱进,既要坚守中华文化根基,又要积极拥抱时代潮流,不断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书法家进行创新,需要像一位匠人一样,不断尝试和探索。既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打破常规,尝试新的笔法、结构和章法,甚至将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作品。同时,也要多关注社会生活,用作品反映时代精神,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让书法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五、艺术发展必须坚持深入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书法的技巧和规律。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唐代书法家怀素因家贫买不起纸笔,而以芭蕉叶代纸练习书法,最终成为一代草书大家,以“狂草”名世,书法作品狂放不羁,气势磅礴,圆转流畅,连绵飞动,变化多端,个性鲜明。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酷爱书法的帝王。他自幼喜爱书法,注重实践练习,认为“凡事贵熟,熟则生巧”。他广泛临摹历代名家碑帖,从颜真卿、柳公权到赵孟頫、董其昌,几乎所有著名的书法家他都认真学习过。他还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每到一处,都会认真观摩当地碑刻,并与当地书法家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长期的实践积累,使他的书法造诣日益精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端庄大气,雄浑有力,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学习书法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要勤于练习,不怕辛苦,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夯实自己的“内功”和“外功”。内功在于不断学习书法理论,揣摩古人笔法,领悟书法精神,培养自身对书法的理解和感悟。外功则在于坚持不懈地临摹经典作品,不断练习笔法、结构、章法,并尝试创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练习中修正不足,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以一颗虔诚之心,精益求精,才能在书法道路上不断攀登。

六、艺术发展必须坚持刻苦锤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艺术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锤炼的艺术,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历史上,许多书法家都是经过长期的刻苦锤炼,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欧阳询坚持临池不辍,据说为了学习书法,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专心致志地观摩学习古代碑刻,几十年如一日,最终形成险劲刻厉,结构精巧,笔画瘦劲的“欧体”楷书。张旭“每欲书,便如着魔状”,其草书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行书、楷书皆臻妙境。笔法灵活多变,注重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结体疏密得当,欹侧自然,整体风格飘逸洒脱,充满灵动之感。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练习。他坚持每天临池习字,甚至连洗笔的池水都变成了黑色。正是这种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才成就了“书圣”的千古美名。明代杰出书法家文征明也特别注重临摹学习,他认为,学习书法要“熟能生巧”,只有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苏轼年轻时曾遍学晋帖,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都有深入研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作品纵逸豪放,不拘一格,点画饱满厚重,结体宽博雄健,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丰满、浑厚的气势。

刻苦锤炼离不开精研字帖,不仅临摹字帖的形,更深入研究字帖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奥妙,领悟字帖的精髓;离不开学习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书法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离不开研究历代书法家的人生经历、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离不开博览群书,阅读各种书籍,拓展视野,提升文化素养,为书法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离不开参加各种书法比赛、书法展览,在比赛、展览中检验自己的水平,与同行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提升鉴赏能力;离不开日积月累地坚持练习,并向老师、同行、专家等请教,获取反馈意见,及时改进自己的不足。

为传承历史文化经典、深入研究名家名师书法艺术,我曾赴北京故宫、长城八达岭,山东孔府庙,甘肃敦煌莫高窟、敦煌画院、简牍博物馆,西藏布达拉宫,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汩罗普门寺、九嶷山、舜皇山、柳宗元故居、王船山故居、曾国藩故居、毛泽东故居、岳麓书院、桃花源等历史文化名迹进行考察学习,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精髓,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为了拜师求教,取长补短,在书法艺术上,我曾多次请教中国书画界名人名师:王斌、马牧、简耀斌、倪继周、陈迎楷、胡紫桂、崔向君、吴萍、谢东祺、谢晓钢、孙崇祥、彭志远、刘善明、宁湘等老师;为了规范写作,夯实根基,2023年4月,我报名参加了中国及象书画院的培训学习,今年4月圆满结业并通过严格考试,又被录取为“大师进阶班”(是因大师亲自授课而取名)。从最基本功开始,深入学习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草书等;为了学以致用,提升书艺,我始终坚持读帖临摹,务求实效。并每年制定《提升方案》,每季逐月分解落实学习《规划》,每天坚持3个小时以上的锤炼与创作;为了开拓视野,积极参加各类大型书法艺术展。近年来,我先后参加全省、全国和国际书法交流展近100场次。其中荣获“金奖”、“银奖”、“优胜奖”、“最具市场潜力书法家”、“最佳创意奖”、“德艺双馨艺术家”和“最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家”等68项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法艺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书法家共同努力。“六法”不仅可以作为书法艺术发展的一条路径,亦可作为书法家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相信只要我们执守“六法”,品德为先,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书法艺术必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曾昭才先生简介:

曾昭才, 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原一级巡视员;国际认证私人银行家(CPB);中国品牌智库专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副院长;香港国际书画名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艺术师;湖南省第六届书法家协会理事;省楹联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湘名人书画馆高级研究员;湘江书画院副院长;省企业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近年来,先后参加全省、全国和国际书法交流展近100场次。其中荣获“金奖”、“银奖”、“优胜奖”、“最具市场潜力书法家”、“最佳创意奖”、“德艺双馨艺术家”和“最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家”等68项奖。

近年来,先后共捐赠自己的书法作品3000多幅;捐赠《人生感悟——曾昭才随笔》新书2000多本。同时,还先后为湖南省少年图书馆、怀化沅陵贫困学子、宁乡抗洪救灾、邵阳孤独老人及残疾人、湖南生命树自闭症儿童关爱中心、浏阳市永和镇增加台村、宁乡市停钟新村、新冠病毒抗战一线的白衣天使等,共捐助46.5万元。曾被授予“助农扶贫大使”、湖南生命树自闭症儿童“爱心大使”和“大爱无疆、无私奉献先进人物”等荣誉称号。

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创新企业文化杰出贡献人物”;2019年、2020年度被授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功勋人物”光荣称号。2020年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2021年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2020、2021、2022、2023年连续四年被评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优秀特约研究员”;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本部优秀共产党员”。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