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补齐民生短板
——八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寄语湖南“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这一重要论述,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近年来,我省坚持不懈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了一大批急事难事好事,交出了一份分量重、成色足的民生成绩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是要“全面”。从我省来讲,制约我们做到“全面”的,就是民生短板。尤其湖南作为人口大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补齐民生短板既面临还清历史欠账的压力,也面临“再上层楼”的挑战。
现实而言,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我们既为中心城市的车水马龙、百业兴旺而自豪,也为棚户区和城中村如何共享城市文明、进城打拼的创业者如何甩掉“外来人口”的标签而心焦;既为乡村振兴美好前景而激动,也为乡村空心化、农村“三留守”、不少山区孩子还得跋山涉水上学而心忧;既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而高兴,也为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时不时为生计发愁、生不起病、买不到房、上不好学而牵挂;既为铁腕治污的成绩而喝彩,也为雾霾、土壤污染、黑臭水体而揪心。老百姓的痛点、堵点,就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必须把补齐民生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补齐民生短板贵在用心。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从哪里来、根在哪里。凡事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真正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村里硬化年久失修的机耕道,确实不如拉通一条大马路来得一目了然;为乡村孩子的营养午餐加个鸡蛋,也不如引进一个高星级酒店来得显赫。但它们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同样高大。多搞一些群众身边的“微建设”,多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就会更强。特别要注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我们的真心付出,换来老百姓的舒心畅快。
补齐民生短板重在落实。“放空炮”的“民生工程”只会伤了民心。对已经确定的民生项目和出台的各项政策,一定要全面抓好落实,困难再大也不能打折扣、掺水分。要把民生实事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一项项实际举措,实实在在地抓好每一个环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每一项民生实事都有好效果。现在,一些地方在片面政绩观驱使下,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致使部分民生实事无法落实,成了难以充饥的画饼,饱受百姓诟病,这种情况应坚决避免。
补齐民生短板赢在精准。民生短板中最短的那块,就是贫困人口脱贫。当前,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思路已出、目标已定,就湖南而言,关键是找到具体工作抓手,精准发力、靶向治疗。比如讲“住房安全有保障”,保障的是安全住房,不是花园洋房,就不能大包大揽、盲目扩大住房面积、提高建设标准。比如教育扶贫,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不是很强,究其原因还是精准度不够。重点要在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降低贫困家庭子女的上学负担上下功夫,有效解决因贫失学辍学、因学致贫等问题。包括产业扶贫也好、易地搬迁也罢,都要精准到村、到户。一桩桩、一件件,做的都是精细活,不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想点法子,就很难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扶贫脱贫需要精准,办好其他民生实事也需要精准。老百姓盼环保、盼生态,我们就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老百姓希望办事更舒心一些,我们就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精准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
千百年来,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展愿景,明确“幸福”的目标要求就是,坚持民生为本,让全省人民生活更舒心、工作更称心、办事更顺心、全社会更有爱心。湖南人口基数大,实现这个目标,绝不是一件敲锣打鼓能轻易办成的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全力以赴、尽力而为,也要掂量家底、量力而行,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理念,在推动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才能真正把总书记嘱托的“补齐民生短板”落到实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三湘人民。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