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柳中辉,现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长沙县果园镇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湖南浔龙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沙市农业创业者联合会会长,曾获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浔龙河是湖南长沙果园镇双河村的一条小河,历史上与这条河有关的传奇故事并没有给它带来相应的名气,但从几年前开始,“浔龙河”渐渐变成新型生态小城镇的代名词,引发关注。
“我有一个浔龙河的梦,要把这里打造成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如今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穿着布鞋的柳中辉谈起浔龙河的现在与未来,眼神里闪烁着光彩。今年 43 岁的柳中辉是长沙县果园镇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而八年前他的身份是身家上亿的青年企业家。
柳中辉生于斯长于斯,起初在家乡干过工地、进过乡镇企业,1999 年才走出山村发展。一番摸爬滚打,他成为一名资产达数亿元的青年企业家。 2003 年和 2005 年,柳中辉分别注册成立湖南圣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南圣力建材贸易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独立开发了面积近 80 亩的圣力华苑住宅小区,(删除)那时的柳中辉,年仅 30,意气风发,学习和运用了现代企业的基本管理模式,开始整合行业的优秀人才向企业聚集。 2005 年到 2009 年,随着个人信誉度的提升、团队的进一步成熟、公司整体实力的增强,公司承揽了包括高速公路、机场、泵站等多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业务进一步得到发展。
“我回乡首先感恩父亲。”柳中辉动情地说,八年前父亲病逝,彻底改变了他人生轨迹。那个时候,柳中辉事业如日中天,干得顺水顺风。父母不愿意住在城里,他就在乡下修了房子,还给老人配了专车和司机……他有个观点,父母老了,所谓的孝顺,该以顺为孝。顺,就是顺心,只要老人们高兴,住哪里都行。身体好好的父亲,却因为一场突发疾病而离世。守灵15天里,柳中辉夜不能寐,不断反问自己,徒有数亿资产,却救不了父亲,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其次要感谢母亲。”柳中辉说,把父亲安葬了,他想把母亲接进城,可她却坚决要留在乡下。
百善孝为先。柳中辉初中毕业,干过农活,做过生意,后来进了乡镇企业上班,再出来自主创业……在不喜欢读书的岁月,柳中辉的叛逆,常常让父亲不可理喻,而这时候,母亲的宽容与鼓励,使他永远忘不了。在母亲看来,人无论在哪里,都要认真学习本领,自食其力,不骗人害人,有能力了,要帮助更多的人……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柳中辉突然顿悟,自己既然赚了不少钱,是不是也该为改变家乡做点事情呢?当他把想法说出来后,很多亲朋好友表示反对。浔龙河村(那时候还叫双河村)可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谈何容易?理想中,一个人的梦想终归是梦想,现实里,很多事情还是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在农村,如何聚集人心,就是难题中的难题。
这里距离长沙市仅 30 公里,但曾地广人稀、产量低下,1 万多亩土地上只有 1000 多亩是耕地。瘦田难留人,当地居民除了老人和孩子,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了。但这些劣势在柳中辉眼里,统统可以转化为优势:人少,集中安置就相对容易;耕地少,土地多样性就丰富,水库、池塘、山林,都是未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形态。
2011 年,柳中辉和他的团队为更好地开发建设浔龙河,成立了湖南浔龙河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开始,要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相信他关于新型小城镇的构想却绝非易事。这中间,如何说服村民们放弃原来分散居住的房子,到重新规划的区域去集中居住,就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大命题。为此,柳中辉就组织设计了几十套方案,让村民可以选择自己想住的房子。“一开始我们想盖高楼大厦,但是老百姓不愿意,他们还是习惯独门独户,所以后来我们就设计成了每家都有一个前院,有一个车库,有一条 5 米 6的后街,一楼可以做门面商铺,里面有厨房有卫生间。我们组织老百姓无数次开会,不断地调整修改和商讨。大家说还是想吃自己种的菜,我们就在住宅旁边规划了 50 亩耕地作为景观菜园,保证每家每户都有一分菜地。农民说那我们的锄头耙头尿桶往哪里放?菜地里就又增加设计了工具房……” “这个必须要有一个民主的程序,要让老百姓的思想统一,有共同的愿景。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要让原住民真心拥护这个事情,而不是摧毁性、割裂性地去破坏农村文明。
”为打消村民们内心的疑惑,以民主的方式征得村民的认可,柳中辉一点点向乡亲们解读浔龙河村新型城镇化的落地构想,2010 年他组织召开了 163 个大大小小的村民代表大会。慢慢地,村民的态度转为支持。村民史润东说,在双河村 2010年召开的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民公投大会上,全村村民支持率达 97.2%。 通过三年努力,浔龙河项目已初具雏形,基本完成乡村资源确权梳理、集中流转、创新政策申请和实施等前期工作,并在湖南省内外取得了一定知名度。从县一级重点工程,项目逐渐升级为长沙市的重点项目、湖南省的重点项目,乃至中央部委级的重点项目。“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完全是自发的,没有政策环境,但现在就大不一样了,我们慢慢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给予了各种政策创新的平台,最近又成为住建部智慧社区的试点。我开玩笑说,我们从流浪儿变成了干儿子,又从养子变成了满仔(湖南话里最得宠的小儿子)。” 目前,湖南浔龙河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流转当地农田、果园、山地等共 1.2 万多亩。其中2000 多亩将发展成为高标准的蔬菜生产种植基地。公司现有各类生产管理人员计 112 人,包括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12 人。2012 年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产学研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究长沙唯一基地及教研示范基地,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合作成为省蔬菜研究所成果转化基地与原生态品种培育基地。
浔龙河模式的创新,先是准确摸清了农村底情,后彻底用活了时代“底牌”,再就是真诚守住了农民底线。精准扶贫也好,乡村振兴也好,或者帮贫济困,最关键是要激发人内心的动力。哀莫大于心死。心若在,梦就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着力点就是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他们才是乡村主人。人心齐,泰山移。柳中辉回乡创业,首先聚集就是村民的心。“我来干什么?要向父老乡亲们一点点讲清楚。”为了统一思想,仅2010年,全年就召开了163次大大小小的村民代表大会。农民的想法很朴素,老板带着资本下乡,到底是掠夺还是共享?一句话,你投资对我有没有长远的好处?如果没,即便是土地闲置,也不会让你赚钱。作为乡下人,柳中辉深知农民的心思。为了让村民生活有保障,村集体闲置土地流转费成了大家的收益。同时土地流转也不改变农用土地性质,还给村民按当年粮食收购价发放租金,稻谷耕地每亩每年600斤,林地150斤,坡地、水塘等200斤……
在永久性宅基地使用权置换过程中,浔龙河模式充分考虑了农民利益,增加了他们的财产性收益。具体地说,旧房拆除后,浔龙河每户农民可获得60万左右的补偿,并可用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集中居住区新房,且新房仅需成本价,公开透明。为实现村民稳定增收,在项目规划300亩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由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停车场、加油站等可经营性项目。现代农业种植与加工,还可对技能要求不高的高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文化教育等带来大量人气,也给村民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2016年,浔龙河集体经济总量达到了900多万元,比2009年增长近100倍,村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增长6倍多,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我有一个浔龙河之梦,就是要把这里打造成城镇化的农村、乡村式的城镇。如今这个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柳中辉的演讲极具感染力。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他开口,就一定会有那么一些手势。要么摊开双手,要不握紧拳头,或者张开手指。说到动情处,挥挥手、拍怕掌,握握拳……这是个自信心强、做事果断、态度坦诚的男人,煽情的手势,加上他渊博的知识,时常会让和他交流的人,禁不住心生澎湃。在国家行政学院,刚刚增补为中国城促会副主席的柳中辉,第二天,应邀给全国各地参加特色城镇培训班的学员,分享了浔龙河模式。在柳中辉的理解中,未来中国城镇战略发展中,大城市是太阳,中小城市是月亮,而像浔龙河这种都市近郊型乡村就是星星。没有星星的夜晚,世界就显得孤单。那么,如何让群“星”璀璨?柳中辉说,依然是政府推动为主导,社会资本运作为主体。政府要厘清行为边界,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可“甩手不管”。
有所为,有所不为。到去年底,全村项目投资超过10亿元。有意思的是,浔龙河已将农村由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企业、政府、村集体多元主体的投资结构。同时,柳中辉还认为,乡村式的城镇魅力,关键就在于自然生态和乡土人情。浔龙河特色小镇的建设,始终坚持不破坏生态环境、尽量不占用耕地和土地效益最大释放共享的原则,做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柳中辉坦言,浔龙河村的发展,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这是不少地方资本下乡难以企及的。所谓天时,赶上了国家乡村振兴的好时代;地利,乡村距湖南省会长沙不过半小时的行程;人和,就是村民齐心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个人和,就是以柳中辉为代表的能人们投身家乡发展之情怀。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无数实践证明,有个好带头人,农民就满意,地方发展就快。所以基于切身体会,柳中辉甚至建议中国城促会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标准化研究,对城郊镇、镇中镇、欠发达地区乡镇等一一甄别。也就是说,特色小镇建设不能全面开花,盲目“大跃进”,要围绕聚集人气做产业,没有人气支撑,一切都是空谈。
浔龙河村为了吸引人气,在休闲旅游方面做足了文章,特别是乡村创客空间、儿童乐园和美食街等,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产品体系。以2017年国庆为例,每天来游玩的人超过2万,一个小长假,有10多万人来浔龙河小镇消费,一切不言而喻。当然,八年前就担任第一支书的柳中辉,也常常出现在小镇上,他甚至把老婆和孩子都接回了乡下。不出差的日子,他除了坚持陪家人散步外,就是读书,读政策法规,读社会经济学,还研究世界各地乡村发展的经验。